每日一题(16)求极限

题:求极限 \(\lim_{x \to -\infty} x(\sqrt{x^2+100}+x)\)

心路历程:

1、这道题目乍看上去,直观的感觉结果是无穷大,但实际上计算得出的结果却是确定的、而并不是无穷大。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直觉与事实的偏差,要好好反思、总结一下;

2、题目中的极限是趋于“负无穷”的,这在实际计算、推导的时候需要注意。

解:

原式 \(\lim_{x \to -\infty} x(\sqrt{x^2+100}+x)\)

= \(\lim_{x \to -\infty} x\sqrt{x^2+100}+x^2\)

= \(\lim_{x \to -\infty} \frac{(x\sqrt{x^2+100}+x^2)(x\sqrt{x^2+100}-x^2)}{x\sqrt{x^2+100}-x^2}\)

= \(\lim_{x \to -\infty} \frac{100 x^2}{x\sqrt{x^2+100}-x^2}\)

= \(\lim_{x \to -\infty} \frac{100 x}{\sqrt{x^2+100}-x}\)

= \(\lim_{x \to -\infty} \frac{100 x \cdot \frac{1}{x}}{\sqrt{x^2+100}\cdot \frac{1}{x}-x\cdot \frac{1}{x}}\)

= \(\lim_{x \to -\infty} \frac{100}{\sqrt{x^2+100}\cdot \frac{1}{x}-1}\)

此时注意到 \(x\) 的取值是在负数、负无穷时刻的,因而有 \(\frac{1}{x} = -\sqrt{ \frac{1}{x^2}}\)

继续推导 = \(\lim_{x \to -\infty} \frac{100}{\sqrt{x^2+100}\cdot \left(-\sqrt{ \frac{1}{x^2}} \right)-1}\)

= \(\lim_{x \to -\infty} \frac{100}{- \sqrt{1+\frac{100}{x^2}}-1}\) = \(\frac{100}{- \sqrt{1+\delta}-1}\) = \(\frac{100}{-1-1}\) = \(\frac{100}{-2}\) = \(-50\)

这道题我之所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是因为按照原式来看,其中只是两个多项式相加,并没有分数、即没有比值的概念,而结果的-50显然是一个“比值、比率”,因而可以断定原始的表达式含有着一个分数形式。虽然推导计算的时候的确构造出了这个分数,但是直观的想,却很难从原式中看出这个“分数”来。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带入了一些数据发现,我对“极限”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极限并不一定是“比值”,上面结论的-50就不是比值,而是差值:是原始的计算式中两个计算项的差异比较:

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加法”运算,但是因为 \(x\) 是在负数轴上移动,因而实际上是两个计算式的减法运算。换言之,上面的全部计算可以变换成如下的结论:

\(\lim_{x \to -\infty} -\left( \sqrt{x^4+100x^2} – \sqrt{x^4} \right) = -50\),也就是 \(\sqrt{x^4+100x^2}\) 和 \(\sqrt{x^4}\) 的比较。

但是我还是有些理解不了这个事情,先将数据结论列在这里,等到睡眠充足之后,再慢慢思考这个问题吧。我理解不了的,主要就是C列中的开方符号内那段“多余项”,既然是也在无限增大的,它怎么可能在开方之后就会逐渐的逼近与50这个数字呢?

Related Posts

每日一题(17)求0/0型极限

题:求 心路历程: 这道题目的分子和分母在自变量趋于零时,同时趋于无穷小,因而无法利用运算法则直接完成推导与计算。考虑将分子或分母中的自变量约去,只保留分母或分子中的自变量。 然而直接进行约分并不可行,原因是分子中含有无理项,因而先尝试对分子进行有理化,看是否能够顺利将分子中的因数提取出来、从而与分母中形成公因数、完成约分操作,再进而观察后续计算是否能够得到简化。 解1: 1、首先对分子进行有里化: = = = = 2、经过一次分子有理化之后并没能得到公因数,但是显然的,分子只要再进行一次有理化就可以将分子中的根号消除了,所以不妨再继续进行分子有理化、以观察是否能够将问题简化: = = = 3、经过两次分子有理化之后,顺利的将分子中的根号消除,并且已经见到分子和分母存在着公因子,进行约分简化: = 4、此刻可以发现计算式已经不再是 类型,因而可以尝试进行极限运算: = = = = = = 至此,完成极限计算。 解2:使用洛必达法则 基于计算式推导进行极限的计算是比较劳累的事情,因为计算过程比较多、容易出错。相对简单的则是直接使用洛必达法则,也就是对分子和分母同时求导——分子、分母在逼近极限时,各自的收敛速度之比,与他们在逼近极限时,各自的速率变化之比,是相同的。…

每日一题(18)求8/8型极限

题:求 心路历程: 1、这道题并不是很好看出来究竟是不是 类型的极限,从直觉上总觉得分子并不会向着无穷位置行进。但是如果对分式进行展开,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看出来这是 类型的了: 2、其实无所谓它是否是 类型,想对这道题进行计算,常规的路数都是一样的:设法将分子或分母中的根号消除掉,更为常规的,我依然考虑是将分子中的根号消除掉; 3、额外的,注意到题目中含有一个 因子项,这更令人联想到了 这种常见的极限形式,因而解题思路也是尽可能构造出这个形式的因子; 4、结合上面的思路,先尝试分子、分母同时乘以 以便构造出 因子尝试一下: 试解: 将原式 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 = = 如上的构造并没有使计算式有所简化,依然是 类型,根号没有被有效的消除、甚至引入了更多的根号变得更加复杂了。经过答案提示,正确的思路是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 ,于是按照提示再次尝试求解。 解: 将原式 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 = = 结合…

每日一题(1):求函数定义域

我已经初步阅读完了《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此时此刻正是摩拳擦掌想试一试身手,所以找来本习题练习册,上面有不少的题目,拿出一些来做一做吧,期望能够坚持下去。

每日一题(2):求函数定义域

题:求函数 的定义域 解: 1、对于 而言,由对数定义限定导致 ,因而有 ; 2、对于 而言,由于开方限定导致 ,因而有 ; 这里1比较容易看明白,2对于刚刚接触指数和对数的我而言有些绕脑子,不妨这么想: 设 ,这样就有 ,因为 ,所以 ,所以 。 整理之后得到 且 最后可以得到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的取值范围也就是原函数的定义域,定义域是 。

每日一题(3):求函数

题:已知 ,求 。 解: 这道题我并不会更好、更巧妙的方法,只能按照书上的思路、也就是通过对上面的表达式不断地调整,力求找出与给定参数一致的表达形式。 至此,就将表达式中构建出了与参数表现一样的项,即可找到解答:。 但是这样求解这个问题需要的是“灵感”,或者说是思路的确是在想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思路错了,那么就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答案。 有没有更通用、不依靠灵感、更依靠通用步骤的方法呢? 解2: 仔细观察题目,会发现自变量与结果之间,似乎是存在着“平方”的关系的,因而不妨先试一下直接对题目中的自变量进行平方,看一下结果:。 所以直接平方之后的结果中就已经包含了原题目的结果,只不过是倒数形式,还差着一个常量数值。因而可以做一个新的函数再感受一下,设函数 ,此时将自变量带入得到:。此时与结果已经非常接近了,只要再稍微休整一下就可以得到正确结果了。 修正很简单,就是做成倒数形式:,经过变量带入验证正确,即可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用“解2”然后也是需要一点点的观察和灵感的,但是它的“灵感火花”是在最初使用的,一旦使用之后就能够看出来与正确结果的方向是否一致,并且后面的推导始终向着正确目标前进,所以相对而言更容易把路走对。

每日一题(4):求分段函数的表达式

这是一道考研题,主要考察将两个分段函数复合成一个复合函数的过程。自己试着做了一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和想法,所以解法也就中规中矩、与书上过程相同。

每日一题(5):求函数的反函数

题:已知函数 ,解此函数的反函数。 解: 考虑原函数表达式中含有平方差的味道,尝试使用共轭式进行化简: 至此发现无法完成化简,思路不正确。所以重新考虑如何求解。直接尝试对原式进行变换: 至此得到用完全用 的多项式对单独 的表达,因而解出了原函数的反函数:。 注意:得到的反函数可以进一步整理、化简,最终得到 。

每日一题(6):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题:判断函数 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 解: 既然是判断、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就不大可能只通过“画出”或“脑中能够想到”函数的图像来直接完成函数单调性的论述。况且,这道题之所以能够想到它的函数图像,是因为这个函数恰巧常见且简单。如果换做一个复杂的函数,就不能直给出图像了。因而这道题的解答还是要利用数学推导完成。 一、解答过程: 首先是在区间 上任意选择两个点,分别命名为 且 。之后尝试进行两个结果相减,判断结果的表达式 是否恒大或恒小。 上面构建出来的差式是无法完成结果正负判断的,只有利用余弦和差化积将它转换为乘积形式,才能够完成判断。 因而: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结果恒为负数,从而得出在制定区间上,题目中的函数为单调递减的。 二、额外说明: 其实在上面的解答过程中会发现,原始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在上面的解答过程中,原始问题被新的子问题取代了,而新的子问题其实是在问为什么在这个区间上的正弦值始终是大于零的。但是这个子问题因为太基础,所以默认成“显然的”而无需进一步去说明了。 三、和差化积: 还有一个基础问题,如何完成的和差化积? 因为 相似的 然后就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