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10):极限证明一则

题:用 \(\varepsilon-N\) 方法证明 \(\lim_{n \to \infty} \frac{n!}{n^n} = 0\)

心路历程:

1、首先,这道题目要求使用 \(\varepsilon-M\) 语言及其思想,完成极限的证明。书上一直说的是 \(\varepsilon-N\) 语言,我似乎一直喜欢称这个语言为 \(\varepsilon-M\) 语言,但应该没有区别;

2、其次,题目中特意强调要使用 \(\varepsilon-M\) 语言完成证明,这大概是在“暗示”给出的极限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进行证明么?

解1:使用 \(\varepsilon-M\) 语言及思想完成证明

1、对于 \(\forall \varepsilon > 0\),欲找到 \(\exists M\),使得对于 \(n>M\),可以令 \(|\frac{n!}{n^n} – 0| < \varepsilon\)

2、\(|\frac{n!}{n^n} – 0| = |\frac{n!}{n^n}|\)

3、注意到 \(\frac{n!}{n^n}\) 中分子与分母因子项数量相同,所以符号可以上下同时逐项抵消,所以绝对值符号可以去掉,即:\(|\frac{n!}{n^n}| = \frac{n!}{n^n}\)

4、\(\frac{n!}{n^n} = \frac{n}{n} \frac{n-1}{n} \frac{n-2}{n} \cdots \frac{3}{n} \frac{2}{n} \frac{1}{n} = (\frac{1}{n})(\frac{2}{n}\frac{3}{n} \cdots \frac{n-1}{n}\frac{n}{n})\)

5、注意到:\(\frac{2}{n}\frac{3}{n} \cdots \frac{n-1}{n}\frac{n}{n} < \frac{n}{n}\frac{n}{n} \cdots \frac{1}{n}\frac{n}{n}\),即:\(\frac{2}{n}\frac{3}{n} \cdots \frac{n-1}{n}\frac{n}{n} < \frac{n^{n-1}}{n^{n-1}}\)

6、将5的发现、带入到4的表达式中:\(\frac{n!}{n^n} = (\frac{1}{n})(\frac{2}{n}\frac{3}{n} \cdots \frac{n-1}{n}\frac{n}{n}) < (\frac{1}{n}) (\frac{n}{n}\frac{n}{n} \cdots \frac{n}{n}\frac{n}{n}) = \frac{1}{n}\)

7、第6步实际上是找到了一个介于不等式之间的比较数,当M边界确定之后,中间数如果能够满足更小比较、那么比中间数还要苛刻的原始数就更能满足更小比较了;

8、所以通过基于第6步放大得到的“中间数”去确定 \(M\) 取值依据:\(\frac{n!}{n^n} < \frac{1}{n} < \varepsilon\);

9、可通过不等式 \(\frac{1}{n} < \varepsilon\) 确定边界条件 \(n > \frac{1}{\varepsilon} = M\)

10、至此可以知道,对于 \(\forall \varepsilon >0\),是可以有 \(M=\frac{1}{\varepsilon}\),使得所有 \(n>M\) 时的 \((\frac{1}{n}) \cdot (\frac{n^{n-1}}{n^{n-1}}) < \varepsilon\) 的。而比 \((\frac{1}{n}) \cdot (\frac{n^{n-1}}{n^{n-1}})\) 更小的 \((\frac{1}{n}) \cdot (\frac{2}{n} \frac{3}{n} \cdots \frac{n-1}{n} \frac{n}{n})\)自然也是更更小的

11、结论:对于 \(\forall \varepsilon >0\),令 \(M=\frac{1}{\varepsilon}\),则大于 \(M\) 的所有 \(n\) 的计算式与极限点的距离,都会比给定 \(\varepsilon\) 还要更趋近、贴近

12、得证。

解2:使用三明治定理(夹逼定理)

如“心路历程”所想,这道题给出了非常明显的“暗示”,意味着它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其他证明方法主要还可以通过:Stirling公式近似法、对数法则分析法等完成证明。更常见、更简单的,则是利用三明治定理完成证明,过程如下:

【未完待续】

Related Posts

每日一题(11):证明数列发散

题:设 ,证明数列 发散 心路历程: 1、对于一个数列,如果是收敛的,那么如果将这个数列按照一定的间隔抽取出各个数项、构成的“子数列”也是收敛、且各个子数列具有相同的收敛目标的; 2、反之,如果各个子数列中有任意一个子数列不收敛、或收敛目标与其它子数列具有不同的收敛值,那么原始数列就不是收敛的; 3、观察题目中的计算式,明显有一个正弦因子,随着数列的增长,这个正弦因子明显存在着周期性,因而可以从这个特点着手,尝试解决问题。 证明: 将原始数列分拆成四个子数列,如下: 第一象限数列: 第二象限数列: 第三象限数列: 第四象限数列: 以上分割出来的四组子数列,全部收敛于相同值才能充分确保原数列收敛;有任意一个数列与原始数列不同收敛、或有任意两个子数列彼此不同时收敛,则均可以证明原始数列不收敛。因而只需使用第一象限数列和第四现象数列即可解决问题: 第一象限数列: 第四象限数列: 以上两个子数列,各自的正弦因子项,一个恒为1、另一个恒为0,因而可以分别进行简化,得到: 第一象限数列: 第四象限数列: 这时只需再考虑第一象限数列的计算式是否与零相等,因为是“结论早在心中”,因而现在想的就是它一定不是零。稍微动笔计算一下:。 至此可见抽取出来的子数列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收敛趋势,因而原数列不收敛。 当然还可以更大胆的幻想一下:虽然没有对四个子数列全部考察、也没有更详尽的推敲,但原数列大概应该不是发散的、只是没有明确的收敛点,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反复横跳、不断震荡的。无论如何,已经证明原数列确定是不收敛的。 至此,依题目要求,证明完成。

每日一题(12):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极限

题:利用极限定义证明 证明: 和前面若干道关于“数列的极限证明”有显著区别的是:1、这个极限是趋于定值,因而要使用 语言完成证明;2、这是一个函数极限证明、而不是数列极限证明。 1、对于 ,需总能找到 ,使得当 时,满足 2、对于 ,需总能找到 ,使得当 时,满足 3、想直接找到 并不容易,不妨先指定 且存在不等式关系 4、对上面的不等式进行化简:,最终得到不等式关系: 5、注意到第4步的结果中恰恰含有 这个自变量趋于极限距离表达,此时只要设 ,就可以找到 6、当 ,也就是 时,利用第4步的逆推,可以看出 是成立的,因而可以确定对于 都能找到明确的 可被找到并设定 7、至此,依据极限的定义,任由 被给出,总有…

每日一题(13)证明数列的极限不存在

题:证明 不存在 心路历程: 这道题目并不难得出结论,而且结论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因为含有周期函数在表达式中、而且周期函数本身是存在过零点的,因而计算结果也会是一个周期函数,虽然结果的摆幅不固定、但是结果的周期性是一定的、而且也是随着表达式中的过零点同频过零的,因而显然这个数列的极限并不固定、因而极限也就不存在。 但是这道题的困难在于:要将上面的想法转换成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可以考虑从原有的自变量数列 中抽取出两个“子数列”,令这两个子数列恰恰分别是摆动极值和过零值,这样两个子数列各自由自己的“极限”、”恒等零“、”发散“等各自的表现,而两个子数列各自的”极限结果“并不统一,从而证明出原数列没有极限。 证明过程: 根据极限的定义,当 时,若极限值存在,则所有从 中抽取的子数列的极限值应相等。若存在子数列极限值不同,则原函数极限不存在。考虑到原始表达式中含有正弦因子,因而构造其特定的相位所形成的数列: 从 这个数轴数列中,抽取出两个子数列,分别是: 数列1:,当 时, 数列2:,当 时, 上述数列1和数列2,都是从原数轴上取得到的点,并且两个子数列并无交叉、重复取样,因而两个子数列可分别用于完成数列极限的推演。 之所以取上面的两个子数列,主要考虑的是正弦波形上这些特征点的结果可以是恒为0、或恒为1的,有助于更快的得到结果。也可以使用其他相位角构造数列,但是上述2个数列会令后面的计算与分析,更加简单。 设:,则可以将数列极限转换成等价的函数极限: 对于有: 对于有: 整理上面的分析,最终得到: 由于函数在上述两个不同的极限目标时得到的结果不相同,因而原始数列的极限收敛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原始数列极限不存在,完成证明。

每日一题(14)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求极限

题:设函数 ,计算 解: 这道题很简单,只要利用基本的运算法则一步步推导即可。 欲计算 因为 ,原式继续推导: 经过约分和展开,可以进行化简,得到最终的极限结果: 虽然上面的推导和计算看上去似乎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但是我还是有一点困惑:题目中还给出了关于的限定条件:,这个限定条件在上面的计算和推导过程中并没有用到,这显然是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善的。 所以我想还需要对这些限定条件推敲一下、它为什么会给出?要在那些推导细节处予以考虑?

每日一题(15)通过运算法则求极限

题:求极限 解: 1、题目中给出的计算式中含有两个算术级数表达式,但是因为形式上并不是计算通式,所以无法进行后续的推导,所以首先要先写成求和通式形式: 2、经过进一步的化简可以得到更简约的极限计算式: 3、至此会发现得到的极限计算是一个 形式,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既然当前是 ,那么就设法令其计算因子的位置从分子调整到分母(或从分母调整到分子)上,看一看是否能有改善: 根号内计算式分子、分母同时乘以 4、至此发现调整之后依然是 的形式,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因而上述思路并不顺利。重新观察上述推算,发现在第二步中,有毕达哥拉斯的味道,因而考虑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共轭形式: 即: 5、再对分子、分母约分,即可得到 的极限形式,这个形式是有利于完成极限运算的: 至此,计算完成。 额外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图形,用sagemath绘制 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它的收敛非常快,当 时基本就已经逼近到收敛点附近了。

每日一题(16)求极限

题:求极限 心路历程: 1、这道题目乍看上去,直观的感觉结果是无穷大,但实际上计算得出的结果却是确定的、而并不是无穷大。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直觉与事实的偏差,要好好反思、总结一下; 2、题目中的极限是趋于“负无穷”的,这在实际计算、推导的时候需要注意。 解: 原式 = = = = = = 此时注意到 的取值是在负数、负无穷时刻的,因而有 继续推导 = = = = = = 这道题我之所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是因为按照原式来看,其中只是两个多项式相加,并没有分数、即没有比值的概念,而结果的-50显然是一个“比值、比率”,因而可以断定原始的表达式含有着一个分数形式。虽然推导计算的时候的确构造出了这个分数,但是直观的想,却很难从原式中看出这个“分数”来。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带入了一些数据发现,我对“极限”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极限并不一定是“比值”,上面结论的-50就不是比值,而是差值:是原始的计算式中两个计算项的差异比较: 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加法”运算,但是因为 是在负数轴上移动,因而实际上是两个计算式的减法运算。换言之,上面的全部计算可以变换成如下的结论: ,也就是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