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9):极限的证明

题:证明 \(\lim_{n \to \infty} \frac{1}{n^2-1} = 0\)

一、心路历程:

1、这道题因为是对 \(n \to \infty\) 求证极限,因而要使用的是 \(\varepsilon – M\) 语言,而不应使用 \(\varepsilon – \delta\) 语言进行求证;

2、使用 \(\varepsilon – M\) 语言进行极限证明的思路是:无论设定多么小的 \(\varepsilon\),都能找到一个明确的 \(M\) 边界,使得所有 \(n > M\) 时的 \(n\),都能令它的计算结果与目标点的接近程度比设定出来的 \(\varepsilon\) 还要短小、精进;

3、当如上的找寻可以成立时,意味着找寻总是能够成功,便可以声明 \(n \to \infty\) 时,计算结果可以无限趋近到目标点。

二、证明过程:

1、对于任意指定的大于零的 \(\varepsilon\),是否能够确定可以有\(M\),使得对于所有 \(n>M\) 时的 \(n\),都能令 \(|distance| = |\frac{1}{n^2-1} – 0| < \varepsilon\)?

2、改用数学语言表述:\(\forall \varepsilon > 0, |\frac{1}{n^2-1}-0| < \varepsilon (\exists M, n>M)\),此时 \(M\) 还没有找到,问题就是要确定 \(M\) 是否可以被找到;

3、因为 \(n > 1\) 时,\(\frac{1}{n^2-1} > 0\)

4、所以 \(n > 1\) 时,\(|\frac{1}{n^2-1}-0| = \frac{1}{n^2-1}\)

5、所以问题转化为:\(\forall \varepsilon > 0, \frac{1}{n^2-1} < \varepsilon (\exists M, n>M)\),此时 \(M\) 还没有找到,问题就是要确定 \(M\) 是否可以被找到;

6、同样对于 \(n > 1\) 而言,必然有 \(n^2 > n\),进而必然有 \(n^2-1 > n-1\),再进而有 \(\frac{1}{n^2-1} < \frac{1}{n-1}\)

7、此时若有 \(\frac{1}{n-1}<\varepsilon\),由不等式关系必然有 \(\frac{1}{n^2-1} < \varepsilon\)

8、至此,问题再次转化为:\(\forall \varepsilon > 0, \frac{1}{n^2-1} < \frac{1}{n-1} < \varepsilon (\exists M, n>M)\),此时 \(M\) 还没有找到,问题就是要确定 \(M\) 是否可以被找到;

9、对于上不等式 \(\frac{1}{n-1} < \varepsilon\),因为 \(n-1 > 0\) 且 \(\varepsilon > 0\),所以不等式可以进行分子分母移项,得到 \(n>1+\frac{1}{\varepsilon}\)

10、至此可以得到 \(M\) 的边界定义,即若 \(M=1+\frac{1}{\varepsilon}\),此时一切大于这个边界的 \(n\),都可以确保 \(\frac{1}{n-1} < \varepsilon\)成立,进而使得 \(\frac{1}{n^2-1} < \varepsilon\) 亦成立

11、这就说明:无论设定多么微小的 \(\varepsilon\) 距离(只要是大于0的),都可以找到明确的、可实现的 \(M\) 阈值,使得对于所有大于这个 \(M\) 的 \(n\),其计算结果点与极限点的距离,都可以比设定的预期距离还要短小,也就是计算结果点可以向着极限点无限逼近,极限存在。

三、困惑,这里我有两点困惑:

1、这种 \(\varepsilon-M\) 证明语言中,只提到了可以找到明确的 \(M\),所以可以证明的是:\(\lim_{n>M} \frac{1}{n^2-1} = 0\) 成立,怎么就能说明 \(n>M\) 就等同于 \(n \to \infty\) 了呢?

2、上述所有的论证中,前提建立在 \(n>1\) 的基础上,但是书上给出来的解答中,说的是 \( n \ge 3\),我觉得 \(n>1\) 就可以完成后续的证明,但书上为什么是 \(n \ge 3\) 呢?

自问自答1:这应该是我还欠缺一个证明步骤,没有完成随着 \(\varepsilon\) 的给定越来越小,\(M\) 界定会越来越大、逐渐趋于无穷;

自问自答2:书上给的n=3和我给出来的n=1都是为了让下届明确、不出现分母为零的情况。书上很可能是有意放大了下届,但在我看来即便是放大、放大到n=2也已经足够了,还是对这里有些许困惑,只待日后再慢慢推敲吧。

Related Posts

每日一题(10):极限证明一则

题:用 方法证明 心路历程: 1、首先,这道题目要求使用 语言及其思想,完成极限的证明。书上一直说的是 语言,我似乎一直喜欢称这个语言为 语言,但应该没有区别; 2、其次,题目中特意强调要使用 语言完成证明,这大概是在“暗示”给出的极限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进行证明么? 解1:使用 语言及思想完成证明 1、对于 ,欲找到 ,使得对于 ,可以令 2、 3、注意到 中分子与分母因子项数量相同,所以符号可以上下同时逐项抵消,所以绝对值符号可以去掉,即: 4、 5、注意到:,即: 6、将5的发现、带入到4的表达式中: 7、第6步实际上是找到了一个介于不等式之间的比较数,当M边界确定之后,中间数如果能够满足更小比较、那么比中间数还要苛刻的原始数就更能满足更小比较了; 8、所以通过基于第6步放大得到的“中间数”去确定 取值依据:; 9、可通过不等式 确定边界条件 10、至此可以知道,对于…

每日一题(11):证明数列发散

题:设 ,证明数列 发散 心路历程: 1、对于一个数列,如果是收敛的,那么如果将这个数列按照一定的间隔抽取出各个数项、构成的“子数列”也是收敛、且各个子数列具有相同的收敛目标的; 2、反之,如果各个子数列中有任意一个子数列不收敛、或收敛目标与其它子数列具有不同的收敛值,那么原始数列就不是收敛的; 3、观察题目中的计算式,明显有一个正弦因子,随着数列的增长,这个正弦因子明显存在着周期性,因而可以从这个特点着手,尝试解决问题。 证明: 将原始数列分拆成四个子数列,如下: 第一象限数列: 第二象限数列: 第三象限数列: 第四象限数列: 以上分割出来的四组子数列,全部收敛于相同值才能充分确保原数列收敛;有任意一个数列与原始数列不同收敛、或有任意两个子数列彼此不同时收敛,则均可以证明原始数列不收敛。因而只需使用第一象限数列和第四现象数列即可解决问题: 第一象限数列: 第四象限数列: 以上两个子数列,各自的正弦因子项,一个恒为1、另一个恒为0,因而可以分别进行简化,得到: 第一象限数列: 第四象限数列: 这时只需再考虑第一象限数列的计算式是否与零相等,因为是“结论早在心中”,因而现在想的就是它一定不是零。稍微动笔计算一下:。 至此可见抽取出来的子数列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收敛趋势,因而原数列不收敛。 当然还可以更大胆的幻想一下:虽然没有对四个子数列全部考察、也没有更详尽的推敲,但原数列大概应该不是发散的、只是没有明确的收敛点,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反复横跳、不断震荡的。无论如何,已经证明原数列确定是不收敛的。 至此,依题目要求,证明完成。

每日一题(12):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极限

题:利用极限定义证明 证明: 和前面若干道关于“数列的极限证明”有显著区别的是:1、这个极限是趋于定值,因而要使用 语言完成证明;2、这是一个函数极限证明、而不是数列极限证明。 1、对于 ,需总能找到 ,使得当 时,满足 2、对于 ,需总能找到 ,使得当 时,满足 3、想直接找到 并不容易,不妨先指定 且存在不等式关系 4、对上面的不等式进行化简:,最终得到不等式关系: 5、注意到第4步的结果中恰恰含有 这个自变量趋于极限距离表达,此时只要设 ,就可以找到 6、当 ,也就是 时,利用第4步的逆推,可以看出 是成立的,因而可以确定对于 都能找到明确的 可被找到并设定 7、至此,依据极限的定义,任由 被给出,总有…

每日一题(13)证明数列的极限不存在

题:证明 不存在 心路历程: 这道题目并不难得出结论,而且结论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因为含有周期函数在表达式中、而且周期函数本身是存在过零点的,因而计算结果也会是一个周期函数,虽然结果的摆幅不固定、但是结果的周期性是一定的、而且也是随着表达式中的过零点同频过零的,因而显然这个数列的极限并不固定、因而极限也就不存在。 但是这道题的困难在于:要将上面的想法转换成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可以考虑从原有的自变量数列 中抽取出两个“子数列”,令这两个子数列恰恰分别是摆动极值和过零值,这样两个子数列各自由自己的“极限”、”恒等零“、”发散“等各自的表现,而两个子数列各自的”极限结果“并不统一,从而证明出原数列没有极限。 证明过程: 根据极限的定义,当 时,若极限值存在,则所有从 中抽取的子数列的极限值应相等。若存在子数列极限值不同,则原函数极限不存在。考虑到原始表达式中含有正弦因子,因而构造其特定的相位所形成的数列: 从 这个数轴数列中,抽取出两个子数列,分别是: 数列1:,当 时, 数列2:,当 时, 上述数列1和数列2,都是从原数轴上取得到的点,并且两个子数列并无交叉、重复取样,因而两个子数列可分别用于完成数列极限的推演。 之所以取上面的两个子数列,主要考虑的是正弦波形上这些特征点的结果可以是恒为0、或恒为1的,有助于更快的得到结果。也可以使用其他相位角构造数列,但是上述2个数列会令后面的计算与分析,更加简单。 设:,则可以将数列极限转换成等价的函数极限: 对于有: 对于有: 整理上面的分析,最终得到: 由于函数在上述两个不同的极限目标时得到的结果不相同,因而原始数列的极限收敛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原始数列极限不存在,完成证明。

每日一题(14)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求极限

题:设函数 ,计算 解: 这道题很简单,只要利用基本的运算法则一步步推导即可。 欲计算 因为 ,原式继续推导: 经过约分和展开,可以进行化简,得到最终的极限结果: 虽然上面的推导和计算看上去似乎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但是我还是有一点困惑:题目中还给出了关于的限定条件:,这个限定条件在上面的计算和推导过程中并没有用到,这显然是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善的。 所以我想还需要对这些限定条件推敲一下、它为什么会给出?要在那些推导细节处予以考虑?

每日一题(15)通过运算法则求极限

题:求极限 解: 1、题目中给出的计算式中含有两个算术级数表达式,但是因为形式上并不是计算通式,所以无法进行后续的推导,所以首先要先写成求和通式形式: 2、经过进一步的化简可以得到更简约的极限计算式: 3、至此会发现得到的极限计算是一个 形式,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既然当前是 ,那么就设法令其计算因子的位置从分子调整到分母(或从分母调整到分子)上,看一看是否能有改善: 根号内计算式分子、分母同时乘以 4、至此发现调整之后依然是 的形式,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因而上述思路并不顺利。重新观察上述推算,发现在第二步中,有毕达哥拉斯的味道,因而考虑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共轭形式: 即: 5、再对分子、分母约分,即可得到 的极限形式,这个形式是有利于完成极限运算的: 至此,计算完成。 额外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图形,用sagemath绘制 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它的收敛非常快,当 时基本就已经逼近到收敛点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