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接下来要买哪个硬件产品

台式机完成升级之后,总想着再买些硬件设备对这台电脑进行扩展、升级。但是苦于实在没钱,所以一堆硬件放在购物车中,却迟迟犹豫不敢下单: 1、PCI-e扩展USB卡: 可以在电脑主板上扩展出几个USB3.0的端口、并扩展出1-2个Type-C端口。 这个对我而言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的,之前升级电脑之后,将USB扩展器送给了老婆,导致自己现在只能使用主板上自带的几个端口,不够用。而且另一方面,手中的几块移动硬盘也都是Type-C接口的,一直以来只能用Type-A转Type-C使用,从未真正的体验过c2c的连接线是怎样的速度。 Update 20241009: 昨天临睡觉前,突然想到在台式机的前面,应该还有2个USB插口,只不过我的台式机一直是扔在角落中工作,所以没有关注过它的前面板。如果好好规划一下,电脑上的U口应该是够用的。所以今天到了工作室,就开始重新梳理桌子上凌乱的走线。 首先是找到了一套无线的键盘和鼠标,替换到了之前的有线键盘和鼠标。然后将音箱的连线也去掉了,现在音箱、键盘、鼠标都用蓝牙与主机连接。而主机上使用了一个蓝牙dongle收发器,占用掉一个U口。 之后又将摄像头的线也和蓝牙收发器一样放在了主机面板的前端。至此我的电脑上后面的U口就几乎全部释放出来了。可以用于平日链接外接移动硬盘或临时插入各类开发调试设备。如此看来USB扩展板卡暂时不需要了。 2、PCI-e声卡: 其实这个板卡对我而言似乎并不是非常需要,我也不确定独立声卡究竟有什么好处。只是觉得如果没有一块好的声卡,那么自己那台相当昂贵的音箱就是摆设、有些浪费。 3、nvme固态硬盘: 这是比较迫切的一个需求,现在电脑上的硬盘虽说容量足够大,但毕竟是sata的总线,速度上比较慢。所以如果可以增加一块nvme的硬盘,想来应该快很多。 但是这个硬盘纵使真的购买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安装上去的。原因在于我现在的电脑系统里面安装了很多常用的开发工具,再重新装一遍系统将会是非常痛苦的。如果直接做硬盘克隆,将现在的整个电脑系统完全迁移到nvme上,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又感觉现在系统中垃圾软件也比较多,重装一遍会更清爽一些,所以总在纠结。 4、显示器: 虽说现在桌面上放着4台显示器,都是接入在当前的电脑主机上,日常应用时也是足够用的。但总觉得这四台东拼西凑回来的显示器都太陈旧了,有的闪烁严重、有的分辨率低下。所以如果能买一台好一些的显示器,对自己的眼睛也算是有好处的。 5、麦克风: 想做视频节目,现在用的拾音就是一副耳机线,如果有个好一些的麦克风,也许收音效果会好一些。 6、NAS: 之前用于备份数据的一直是移动硬盘,现在动心想买台NAS,这样不仅可以备份数据、而且能够存放一些电影,在家中直接通过电脑、电视播放,而且可以家人共同共享访问。不用像移动硬盘那么麻烦。

《黄油:一部丰富的历史》读后感

1、这是一本很薄的书籍,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大约10篇承前启后关于黄油的历史趣闻、其中间或夹带着些许营养学知识;后半部分是若干黄油为主料的烹饪食谱,并附带2、3篇附录内容。很轻松便可以阅读完成,我喜欢这样的“书籍”,既没有为了凑足篇幅而带入大量不相干内容、也没有为了撑起版面搞得字大行稀,全书可以说就是几篇干货短文、一天就能读下来; 2、作为亚洲人我对黄油并无特殊感情,但是家中总会备有一些,平日只会用它们涂抹面包来吃。刚刚翻开这本书,我便按照书中提及的,自己效仿着做了一杯“奶茶”,喝了几口感觉非常有趣,也因此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便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它读完; 3、其实与其说亚洲人对黄油不感兴趣,倒不如说是有些“望而却步”,它们的售价并不便宜。如果不是自己年龄增长,对日常膳食开始更加的挑剔和慎重,也许我依然不会想着每天吃一些黄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到了花钱买健康的年纪,所以才注重起“生活的品质”和“饮食的多样性”,这本书,是我继有关面包、咖啡……之后的有一个食材兴趣方向; 4、东方的馒头、茶叶、豆制品,对应着西方的面包、咖啡和奶制品,这些应该说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也都是最利于人体吸收、有助于营养健康的食品,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我现在对于饮食的认知大概就是这样,初次之外的食品,也许就不是“自然健康”了; 5、此刻除了想着未来几天如何将黄油安排到自己每天的饮食结构中之外,更想做的是自己动手搅拌出一块黄油出来。看书中介绍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但实际情况也许并不这么容易。因为如今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牛奶,很少有可以用于分离出奶油的,所以也就很难实现了。我记起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奶牛场,那时村子中的人都会拿着瓶子去“打牛奶”,那时的牛奶拿回家热一热,就会浮起一层厚厚的“奶皮”,而今似乎在没有这一现象出现过; 6、现在还分不清黄油和奶酪、奶酪和干酪的区别,只知道奶酪比黄油,更贵、更不舍得买来吃。

视频:《碟中谍7》观后感

喜欢计算机,大概就是从看过《碟中谍》之后开始的,那个时候觉得计算机真酷、很神秘。所以就喜欢上了计算机。一晃多年过去,还是很喜欢计算机。 最近看到《碟中谍7》的电影,往日回忆涌上心头,于是又从头到尾,将这个系列电影看了一遍。

最近喜歡上了注音輸入法

我通過計算機賺到的第一筆錢,是一筆稿費。那時還在上初中,喜歡寫字,平日沒事就寫一些文章投遞給報社。第一片被報社選用的稿件是介紹“微軟雙拼輸入法”的稿件,那篇文章我到今天還保留著。 記得剛剛接觸計算機的時候,中文輸入法很多,有全拼、雙拼、五筆等常用的輸入法,還有更多各種各樣的輸入法,雖然我沒有逐一學習過,但拍著腦袋想也能想到:每一個輸入法都有著獨特的想法,有著對中文特殊的理解和拆解、記憶方法。 這些衆多的輸入法,在當時的我看來,只有拼音輸入法是合理的,其他各種拆字、編碼方式的輸入法,都不合理,會無形中在用戶頭腦中開出多條“綫程”來工作,需要衆多的綫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個簡簡單單的漢字的輸入。 因而我從學習電腦之初,就選擇了拼音輸入法。而拼音輸入在當年的我看來,只有全拼和雙拼兩種,他們兩個對比就能看出來,雙拼是更優秀的,雖説雙拼輸入依然會導致“多開一條綫程在大腦中”,但是也僅僅是多開了一條綫程而已,這對於我而言應該還可以接受。 不能接受又能怎樣呢?中文就是這樣一門複雜、難以通過計算機搞定的文字。要想使用計算機輸入中文漢字,需要先在頭腦中想到這個漢字、然後聯想出它的發音、再將發音轉換成拼音、繼續將拼音轉換成按鍵、從鍵盤上找到對應的英文字母、然後完成錄入……這一系列的“綫程”遠比輸入英文複雜,好在雙拼也只是在這一複雜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環節。 我學會了雙拼輸入法,對於寫字具有了更大的優勢,平日聊天也很快、寫稿子也很快。又因爲受到了報社稿件錄用的激勵,所以那之後,我更喜歡寫字、投稿。而且雙拼輸入也越來越熟練,多年下來,我就成爲了雙拼輸入法的忠實用戶。 直到前一段時間,閑來無事的時候,突發奇想地想看看注音輸入法。結果不看不要緊,一看了不得。原來注音輸入法竟然比雙拼輸入法還要簡單,在我只看了不到10分鐘之後,便自然而然的學會了。 這一點兒也不誇張,注音輸入法和雙拼其本質是相同的,任何一個漢字都是由聲母、韻母構成。而雙拼的思想就是:無論任何聲母,都是一個按鍵一鍵搞定;無論任何韻母,也是一個按鍵一鍵搞定。所以任何一個漢字,都可以通過兩個按鍵的錄入,完成聲母、韻母的輸入。所以雙拼輸入法唯一要做的就是背誦一下聲母表和韻母表中多個字符的發音應該由那個按鍵代替,大約需要記憶20個左右的按鍵。 注音輸入法,和雙拼的想法几乎是完全一樣的:漢字是通過聲母和韻母組合構成。但是注音輸入法無需像雙拼一樣額外的記憶,原因是注音輸入法的每一個注音符號都是漢字的壁畫變形或簡寫,只要看到注音符號,猜都能猜出來它的大概發音,所以我只用了10分鐘左右就理解了、然後用了不到1小時,就記下來了所有注音符號的發音。 由於自己本來就習慣使用雙拼輸入法,這個時候只要將字母表用注音表代替一下,就完成了注音輸入法的學習、掌握、使用。一天不到,我就可以使用注音輸入法完成漢字的錄入了。 學會了注音輸入法的一個額外的趣事是:使用蘋果手機、注音輸入法鍵盤時,默認輸入的是繁體漢字,所以當我喜歡上使用注音輸入法輸入漢字之後,就被手機强迫的改成了使用繁體漢字輸入。這一點我現在還很不適應,主要原因是: 1、繁體漢字雖然也能看懂,能寫能讀,但是真的落實在自己日常輸入時,感覺自己的大腦有些不適應,眼見著一行行的繁體漢字在屏幕上,我無法連貫自己的思路,導致使用繁體漢字寫字,寫出來的總會不通順、或者不再是自己曾經的語言風格,這一點很有趣、也只有擁有這種經歷的人才能感受到吧; 2、繁體漢字雖然能讀懂,但是閲讀起來真的很累,一篇白話文、甚至就是一段水文,如果是簡體的,大概撇上一眼就知道内容了。換成了繁體漢字之後,如果只是短暫的一瞥,是不能理解的,總要耐下心來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閲讀,才知道説的什麽,這也是我現在所無法適應的。 不過這一體驗仍然有趣,所以我將繼續當前這一怪癖一段日子。

心中長草,想買硬盤

自己現在使用的臺式機已經是升級之後的,整體感覺非常滿意,無論是軟體的運行速度,還是編程開發,甚至包括Blender渲染,都較之前落後的硬件有了極大的飛躍。但是我現在使用的還是SATA總綫的硬盤,雖然也是SSD固態硬盤,但受限于SATA總綫的吞吐量,讀寫速度并不理想。而且另外一點,我現在的硬盤健康度只有85%,雖説還能繼續用下去,但心裏始終有些惦念。 其實M2.NVME的硬盤我大體瞭解了一下,它的隨機讀寫能力并不比SATA高多少,雖説能高出2-3倍,但這幾倍的讀寫速率提升也許并不能真的給人帶來很大的感官差異。因而對我、尤其對於囊中羞澀的我而言,硬盤升級并不迫切。 這就給了我足夠的時間,來對硬盤有些深入的瞭解,這樣可以爲今後購買硬盤提供一些基礎知識保障,不至於再像之前升級其他硬件那麽手忙脚亂、飢不擇食。也許三個月、也許半年之後,我會購買新的硬盤,現在這段時間將用於對硬盤進行充分的瞭解。這篇文章,就是這一瞭解過程的記錄。 一、硬盤與主板的兼容性測試 我以前真是不清楚有這種“兼容性測試”,在我看來計算機的架構是統一標准的,只要在一套相同的架構下,硬件彼此就應該是相互兼容的。然而自從之前自己遇到了“内存事件”,才發現原來主板廠商會爲自己的每一塊主板進行兼容性報告披露。 例如我現在使用的主板,在它的官網也提供了《硬盤兼容性測試目錄》,這份指導目錄裏明確了主板一定支持的固態硬盤有哪些。 雖然這個指導目錄并不完整,我也相信絕大多數的固態硬盤買回來應該都可以順利安裝、使用。但有一份官方的兼容性背書,心裏顯然會覺得更妥當一些。因而我將從這份兼容性報告中選擇自己要購買的硬盤。 二、關於硬盤的4K對齊原理 這並不是什麽必須要瞭解的事情,畢竟今天的固態硬盤出廠時就已經做好了4K對齊,而且作爲普通消費者只需要知道自己的硬盤是否處於4K對其狀態。但是我還是覺得再多瞭解一些沒有壞處,我想知道4K對齊的具體原理、具體驗證方式,所以這裏也會再畫一些時間學習一下。 三、硬盤Benchmark測試 同樣的道理,作爲普通消費者,只需要找到一款常用的測試軟體跑下分數就可以了。例如我也對當前自己的硬盤跑了benchmark。但是我很好奇這類跑分軟件的實現方式,如果可能,應該自己試著動手寫一寫,用自己的程式跑一跑讀寫速率,這樣也許能夠對硬盤的數據指標、硬盤的讀寫性能,有一個更充分地瞭解。 以上就是接下來這段日期,如果閑暇我將會學習、研究的方向。先做一個備忘寫在這裏,等有了時間再詳細展開推敲吧。

還是放不下那兩根不能用的記憶體

此次給自己的電腦升級,整體來説還算是順利的,畢竟如今的硬件體系標準統一,想出現翻車的事件還是很難的。但這次升級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點小問題和困惑,主要是之前使用正常的内存在升級之後無法使用,雖然更換了其它内存解決,但我耿耿於懷爲什麽曾經好用的内存升級之後無法正常使用了。

初步完成了自己電腦的升級

此時此刻,我已經用上了高配置的臺式電腦,大概試用了下,可以説是喜憂參半的。 可喜的是,我終於體驗到了電腦的“極速”,其實這種極速的感受我不是沒有經歷過,曾經每一次的電腦升級,都能帶來如此的震撼。只不過最近幾年,并沒有對電腦進行升級,而一直堅持著使用“古董機”,因而已經很久沒有如此的新潮澎拜、激動了。 這次升級之後電腦的CPU直接從之前的Intel Q9550飆升到了當前的AMD R5-4500,直接的感受就是:曾經編程時使用的IDE沒有了“肉感”、終於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中運行ubuntu虛擬機、VirtualBox虛擬機、還有SageMath軟體了。 這要歸功於當前的CPU的虛擬化指令是開啓的,實際上之前的Q9550也能夠開啓CPU虛擬化,但是之前的主板似乎有問題,所以儅通過BIOS開啓了CPU虛擬化之後,只要關機就會再被關閉掉。久而久之我也就懶得折騰,當它是沒有這項技術的了。 但是這次升級并非十分滿意,仍然留有不少的遺憾。 首先就是因爲囊中羞澀,所以我只買了一條16GB的内存,雖然沒有負荷的時候16GB綽綽有餘,但是儅電腦上的進程開多了,能夠明顯的發現内存還是非常緊張的。如果可能,應該再買一條,這樣就可以擁有32GB的内存。 就今天的計算機系統而言,32GB内存並不算大,但是我覺得應該也是足夠我日常使用了。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我現在使用的硬盤,這個并不是今天這次升級才遇到,之前也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就是它的讀寫速度非常不理想,很慢。這就導致了運行軟件的時候總會因爲硬盤的負荷達到100%而出現卡頓。雖然CPU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使用軟件沒有了“肉感”,但是硬盤的瓶頸就會體現出軟件的“卡頓”,在這次升級之後,感覺尤爲明顯。 以前我一直以爲這塊SSD固態硬盤之所以讀寫速度不理想,是因爲自己之前的主板、CPU性能差,而今天看來,應該不是主板和CPU的問題了,畢竟現在的主板和CPU都已經更換、并且遠超之前的硬件,所以大概還是硬盤本身的問題。 我對這些計算機硬件雖然感興趣,但并不瞭解,平日沒有太多的經歷放在它們身上,不過趁著這次電腦的升級,我想應該畫一些時間瞭解一下這些硬件,比如當前使用的固態硬盤究竟有多高的讀寫速度、爲什麽它總是會出現100%的情況,而如果再購買一塊新的M2硬盤,是否能夠對其讀寫表現得到較大的改善? 這些將會是未來幾個月,我的重點關注,期望能夠令自己的電腦,越來越快、越來越順手。畢竟一臺表現優異的電腦,會令日常的工作和玩耍,更加舒心。 大概了解下來,才知道原來固態硬碟性能差異很大,有專門的網站做評測,並列出SSD天梯榜。我也試著自測了一下,發現我的硬碟性能真的好差。 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原來同樣是SSD硬盤,差距竟然也有這麽大。這意味著接下來,我將繼續攢錢,更換、或添置一塊新的SSD高速硬盤。

涵盖广泛的 Stack Exchange 站群

平日很喜欢上stack overflow,逛一逛、看看大家的热点提问和精彩回答,总会有新知与收获。除了面向编程的stack overflow,我知道的还有它的electronics电子学网站、maths数学网站。仅此三个自己比较喜欢的话题。今天突发奇想,想了解一下这家公司旗下究竟有多少网站、涵盖了多少话题。结果一查竟然觉得自己的认知范围实在是太小、知识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 这个地址罗列出了stack exchange公司旗下所有的网站:https://stackexchange.com/sites 大概看了一下,竟然有多達180余个网站!这可不是180个简单的话题组,它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独立的一个知识型问答社区,是独立的网站。每一个网站中会对相关的话题进行拆分、细化,例如编程语言的网站下会对每一个热门语言进行分组。 如此看来,这180个话题,就相当于是180个行业,几乎可以说近乎于涵盖了人类科技文明的方方面面了。 在这个整体列表页面上,还可以方便的看出每一个网站内的问题数量,有一些新建的网站或话题,相对来说讨论的内容较少,热门或老牌的科学门类下的问题数量则是惊人的。例如数学这门古老的话题,有10万个问题。而热门的计算机编程站下,问题数量更是高达令人咋舌的2400万条问答。 只可惜如此广袤的知识问答社区,都是英文的,虽然阅读起来不会十分吃力,但毕竟英语一般的我,阅读速度还是非常缓慢的。若能拥有更快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样一个宝库网站,将会使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拥有更大的能力提升。 如此想来,好好学习英语,还真是有用,只可惜自己如今已经中年,学习能力早已退化。面对这样一座宏大的知识宝库,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在这众多的站群众,我虽然没有逐一看过,但一眼扫下来,还是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站点,例如其中一个专门讨论中文语言、学习中文语言的子站,就非常有趣。能够从中看到不少外国朋友在其中对中文知识、词汇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这些讨论中也能看到一种非常严谨的氛围,这种严谨性远比一般的论坛上抖机灵的或者口水讨论,要深入的多。

找到个对OPC学习有益的开源项目

没有经历过任何OPC相关的工作,连这方面的设备都没有上手摸到过,所以也就对OPC的概念和技术完全没有任何的感性认知了。 现在完全凭空的感觉是,OPC是一种“通信框架”,虽然它的名字是Ole Process Control,但是这其中的Process Control只是说他能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它的实现。它能够通过信号传递以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其本质还是要先完成信号的传递、也就是数据的传输与交换。 在Server端和Client端进行的数据传输,并不是简单的“字符串”,而是一个Ole封装对象。这有点儿像今天比较流行的json对象,不过与json对象不同,ole对象是微软提出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Server端、还是Client端,都将自己要发出的数据先封装成ole对象,然后再通过彼此事先完成的公共约定、也就是OPC数据传输机制,将这个ole对象发送或接收。接收到ole对象之后再解析出其中需要的具体内容(有可能是数据、信号量、字符串、甚至是图形、声音、或设备专有的某些高级数据封装形式)。 上面就是我此刻对OPC的初步理解和认知。 找到了一个GitHub上面的小项目,实现的非常简单,但正是如此简单的项目才更有助于理解这个对我而言的“新鲜事物”。项目地址是:https://github.com/feremabraz/OPCUA-Client-Server 使用C#编写,并且有服务端、客户端的基础实现。令人满意的,它还特意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的客户端,以便能够方便的看出Server端上所有可用的信号Key值。 因为这个项目实现的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依赖、也没有多少语句,所以编译十分迅速。这对于初学者十分友好,即便稍后想读一读它的代码,相信也能够十分轻松的完成阅读和理解。 启动服务端时遇到了一点小障碍:无论怎么运行Server端都是直接结束掉,我一度以为是缺少管理员权限。后来发现是不应在控制台中直接运行,而是要在VS环境下启动,至于其中具体的原因还没有推敲。总之先能够把大面跑起来再说。 启动Server端之后,运行Client端,就能够连上Server,并且拉取Server上的全部信息。也可以手动指定其中某一条信息(某一个信号)将其结果拉取回来。使用控制台Client时不清楚所有信号的key信息是什么,可以通过Client-GUI方便的观察到,这样对比着验证key是哪些、应该拉取回来的value是多少,就方便多了。 整体而言,这个项目:能够正常启动OPC Server,通过Client能够正常连接、并拉取会数据,意味着他们之间的通信是建立了的。基于此,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学习OPC相关的知识了。

第一次雨天送餐的生活记录

​昨晚9:30,结束了手头工作,想着时间早应该能多跑些外卖订单吧?平日要临近午夜才上线跑单,难得这么早出工,满心期待能多跑些。 上线之后却一直没有派单,估计又是个狼多肉少的日子。 我倒也不急,毕竟人还在屋里。若在小电驴上等单,没单会是十分焦虑。在屋里心会平静很多,喝茶、玩电脑,有单再下楼、两不耽误的消磨时间罢了。 话虽是说,可没单没钱,时间长了也煎熬。眼看到了11点,竟然一单都没不禁失落。想着干脆下线收工吧。正在此刻,突然进来两单,而且都是优质的工单:路程近、餐品轻、价格高! 这种“幸运”可不常见呢,匆忙下楼。“幸运”是有原因的,刚刚下楼就发现下雨了,而且还是不小的中雨。站在门廊看了下手机,抢单大厅中已经堆起了不少的“活”。 每每遇到雨天,送餐骑手少,订单自然多。这种日子我会像大多数骑手一样选择收工避雨,毕竟安全第一,谁愿意为了几十元奔波呢? 曾经和老婆说过,这种天气还在坚持跑单的,都是有实在需要的人。所以雨天跑单不仅平台会给骑手额外激励,顾客也应该至少给骑手一些感谢的言语。 如此“站着说话”时,我想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在雨天上工的。可是最近几个月做得实在少,窘迫到连吃喝都挣不出来。所以大概从上个月起,我便动起了雨天跑单的心思。 站在门廊中看到期待已久的“这场雨”,心说:特意为它准备的装备是时候启用了! 果断转身上楼,换上了事先特意准备一双49元购买的沙滩鞋,价格低廉不怕雨水。在购买这双鞋时,本来是想买双雨靴,但经过权衡比对,觉得雨靴虽然能够保持脚部干燥,可一旦雨水灌入,不仅不能保持双脚的干燥、反而会一直泡在水中。“雨靴”的命名严格来说不准确,它更应该叫做“水靴”或“胶鞋”,真正的“雨鞋”应该是可以在下雨天穿着的。 所以最后选择的是多孔多隙的沙滩鞋,既防滑又不怕雨水的浇灌。虽然可能浸湿双脚,但我的关节炎并不严重、偶遇淋雨又风干,问题应该不会太大。 自己身上有了雨具,手机也要包裹妥当。和鞋子一起购买的,是50只食品密封袋。这也是经过斟酌的。 手机专用的三防外壳昂贵、预留了可充电接口多余、屏幕长久使用易污损。所以手机防水外壳看上去先进、专门专用,其实华而不实。 密封袋轻便,不会导致手机外壳尺寸增大难以放在车架上。防水效果好,常换长新可以确保透光率高,而且并不影响触摸操作。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低廉,一次雨天用一只几乎可以忽略费用。 就是以上这些,我的雨天送餐装备已经妥当了。雨衣就算了,如此闷热的季节,终于盼来一场凉爽,此时再给自己穿上一件不透气的外罩,何必呢?难得的秋雨清凉,就让我在雨中尽情的飞驰吧。 眼看着工单大厅中的“活计”越来越多,多到可以任性的拒单而不用担心无单可接。路程远的、道不熟的、货多且重的,一概小手挑滑潇洒放弃。即便如此挑剔,手机也一直响个不停,短短一小时,送了7单,赚了50元! 雨驻云行月夜明,我知道 “幸福时刻”已经结束了,看了眼时间刚过午夜,回家洗个热水澡看会儿电影,就看《雨中情》好了。 今天睡醒之后,看到老婆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子丰盛,我也要跟着昨夜那场小夜雨,贴一贴“秋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