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一部丰富的历史》读后感

1、这是一本很薄的书籍,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大约10篇承前启后关于黄油的历史趣闻、其中间或夹带着些许营养学知识;后半部分是若干黄油为主料的烹饪食谱,并附带2、3篇附录内容。很轻松便可以阅读完成,我喜欢这样的“书籍”,既没有为了凑足篇幅而带入大量不相干内容、也没有为了撑起版面搞得字大行稀,全书可以说就是几篇干货短文、一天就能读下来; 2、作为亚洲人我对黄油并无特殊感情,但是家中总会备有一些,平日只会用它们涂抹面包来吃。刚刚翻开这本书,我便按照书中提及的,自己效仿着做了一杯“奶茶”,喝了几口感觉非常有趣,也因此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便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它读完; 3、其实与其说亚洲人对黄油不感兴趣,倒不如说是有些“望而却步”,它们的售价并不便宜。如果不是自己年龄增长,对日常膳食开始更加的挑剔和慎重,也许我依然不会想着每天吃一些黄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到了花钱买健康的年纪,所以才注重起“生活的品质”和“饮食的多样性”,这本书,是我继有关面包、咖啡……之后的有一个食材兴趣方向; 4、东方的馒头、茶叶、豆制品,对应着西方的面包、咖啡和奶制品,这些应该说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也都是最利于人体吸收、有助于营养健康的食品,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我现在对于饮食的认知大概就是这样,初次之外的食品,也许就不是“自然健康”了; 5、此刻除了想着未来几天如何将黄油安排到自己每天的饮食结构中之外,更想做的是自己动手搅拌出一块黄油出来。看书中介绍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但实际情况也许并不这么容易。因为如今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牛奶,很少有可以用于分离出奶油的,所以也就很难实现了。我记起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奶牛场,那时村子中的人都会拿着瓶子去“打牛奶”,那时的牛奶拿回家热一热,就会浮起一层厚厚的“奶皮”,而今似乎在没有这一现象出现过; 6、现在还分不清黄油和奶酪、奶酪和干酪的区别,只知道奶酪比黄油,更贵、更不舍得买来吃。

《半导体简史》读后感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过瘾,语言轻松幽默,内容丰富详实。既然是“简史”就是一条由时间串联起来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从电的发现一路衍生,直至发展到互联网和移动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将今天所能展现出来的科技缘由,娓娓道来。 读过这本书之后、尤其是读完的瞬间,能够获得巨大的震撼和感慨:哦!原来如此! 1. 我从接触计算机开始便迷信Intel的CPU,这是我个人的性格使然——无论什么产品,只认它的第一发明人,后来者、模仿者,无论怎样宣传,我都不会轻易改变对原始发明者的信任与青睐。 直到阅读过《半导体简史》之后,才知道原来AMD的CPU技术在某个发展时期已经完胜了Intel,无论是工艺还是理念,无论是制程还是性能,都已经秒杀了Intel。技术领域没有先发优势,后来者完全可能通过一个技术革新改变整个行业的状态。 这本书让我重新了解到这一事实,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动了重新为自己准备几台新的电脑、AMD的电脑的心思。 2. 学生时代,同学们都很喜欢听音乐,用磁带机听音乐。那个时候都会觉得日本的磁带机质量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当然地以为“洋货好”。 读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当时的日本在科技发展上也并不是很先进、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落后。美国的先进半导体技术并不会给到日本,而日本又偏偏想在半导体领域发力发展。于是日本选择了半导体领域中相对落后、成熟的技术路线,美国做电脑、日本就做早已“玩剩下”了的录音机。 可偏偏就是日本的“匠人”,通过精益求精的制造态度,竟然将这个早已日轮西山的产业,做到了全球最大、最好,绝处逢生的杀出了一条路径、创出了一片天空。 3. 美国看到了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之后,更加的不敢将制造技术交由日本,于是又将“落后的”存储技术,交给了韩国。韩国的想法和日本很相似,既然拿到了一个制造途径,就要吃透这个制造途径,于是发展出了全球信赖的存储工艺。 4. 这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触,当然这些都是这本书最后几个章节提到的,所以记忆最清楚、感触最大。 而这本书前面的章节也同样的精彩,半导体是如何从电力、电磁的发现一路衍生、发展、发明出来的?集成电路又是如何从分立元件,一点点的堆砌、封装、聚合出来的? 在硅谷这个不大的地方,一群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和创业公司,是如何从学校的学术研究,走进实际的生产经营,又是如何通过彼此的人脉,构成了现今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又彼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型企业的。 这些历史趣闻,都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原来世界很小、原来科技彼此靠得很近。看似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实不过是2、3代人的努力,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公司,原来都是一脉相承、甚至同出一门的师兄弟。 这些有趣的故事,不仅让人向往那个美好的年代,当然更会激发出对计算机和技术的爱好,更想将计算机这个神奇的、人类千年智慧的结晶,深入的学习、用心的钻研下去。

《指环王:王者归来》读后感

继《双塔奇兵》之后,又花了大约12天的时间读完了魔戒三部曲的第三部《王者归来》。相比于前面读过的同系列故事而言,这个故事花费的天数更多,但实际上阅读速度其实是更快的,如果中间没有穿插其他的工作和事情,只阅读小说,这个故事我大约可以用5天读完。 我现在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已经越来越有信心了,正满心期待着下一个好故事旅程的开启,不过那是后话,现在我所要做的,是先将《王者归来》的读后感写一写。 这应该算是《魔戒》系列的尾声,但并非最后一个故事,因为在这本书中实际上还包含着相当篇幅的附录部分,虽然我很想做扩展阅读,但毛躁的内心总在对自己说“别管什么附录了,你已经读完了,你胜利了,你又拜读了一本著作,快去发博客炫耀一番吧”。 于是,我就是在这样的小心思的驱使下,自欺欺人的宣告——是的,我完成了从《霍比特人》到《魔戒》的通篇阅读,我现在已经可以宣告自己重拾了阅读的兴趣! 在第三部中,原著要比电影丰富许多,电影只在末日火山销毁了那枚戒指之后便结束了,但在原著故事中,战争之后还有很多情节,人们要为从此开始的新生活着手、准备,有爱情、有婚姻、有家园的重建、还有遗留问题的解决。 尤其是巴金斯在白城完成国王加冕之后,还有相当长的归途,这条荣归故里的回乡之路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而在原作中,这条回乡之路实际上是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将一路探险又逐一的回放、回访,以令故事最终能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魔戒》电影时,我就有着一个巨大的困惑:为什么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画面那么美,拥有着中土世界的广袤和恢弘,然而到了第三部影片时却充满了压抑和灰暗,甚至可以说最后一部影片与前两部格格不入,完全没有美感可言。 直到读过原著才理解,电影中只展现了很小的一段旅程,仅占文字版故事的40%左右,而其余大篇的战后故事都没有影像展现,其实巴金斯的归乡之旅才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要部分。正如它的名称“王者归来”一样,这不仅是白城的王者归来,也是巴金斯的归来,是善良人类的归来,是新时期的到来以及胜利之后新的中土大地生命的归来…… 这一切加起来,才是最终的“王者”,如此进入的“未来”是美好的,是充满了愿景和希望的。 电影中没有表达出这一点导致了电影的三部曲有些画面的失调,只有阅读了原著小说之后,才能够感受到它的画面远比前两部更加壮美。但是读过小说,又带给我一个新的困惑,和电影相似的,第三部在我看来又有一点与前面格格不入,那就是人们说话的语气和口吻。 明显的能够看出这个故事中人们说话变得更加严肃,不会再随口称呼对方绰号或代称,而是会用“大人”、“大爷”、“少爷”等这样的尊称,无论谁对谁说话,即便是白城的阿拉贡对诊疗院的院长,也都会毕恭毕敬的称呼对方为“大人”。这让我有些不理解,也觉得好笑。 也许是因为这些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们在经历了自己的旅程之后,都有了成长吧,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成熟了”。从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长成了守卫、大人、显贵,所以自然而然的,说话也就显得更加正式、严肃了。 这种成长也许是事实,但带给我的感觉却不好。因为我是在与他们一共成长的啊。他们用了一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段自我成长的旅途,而我只用了短短十几天,所以我的内心是难以接受他们的变化的,甚至可以说与他们有些脱节、无法跟上他们的变化,以致令我感到与他们具有了差距,不敢在于他们直视了。 这也许是这部小说令我感到些许遗憾的地方:本以为最终我会成为他们的朋友,没想到他们成长的太快,以至于我最后只能远远观望,而不敢上前与他们交流、攀谈了。 话说回来,这终归只是一个故事,巴金斯、山姆、梅林、皮聘……将他们的探险展现给我、带领我快速领略了一遍中土大地。我跟得上也好、跟不上也罢,这趟旅途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我还有自己的旅程要走,而我的旅程才是真正令我成长、属于自己的故事。 接下来,我想先暂停中土世界的探险,画一些时间在其他故事的阅读上。最近一直想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所以这便是属于我的,下一段阅读旅程。

《指环王:双塔奇兵》读后感

大约是在7月4日读完了第一部的《护戒使者》,今天刚刚将第二部《双塔奇兵》看完。关闭电子书、合上英文版小说之后,我就一刻不停地跑来了台式电脑面前,想着尽快将《指环王》第二部故事的读后感写出来,发在自己的博客空间中纪念一下。 纪念什么呢?其实故事并不重要,当然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对我而言、更令我开怀的,是我感觉自己好像洛汗的国王一样重拾了力量——我又能够快速的阅读、有耐心的阅读长篇文字小说了。 互联网如今的发展在我看来并不是它本应前进的方向、走偏了。如今的互联网一路走到了短视频时代,然而互联网本应是信息的网,文字的网,应该是知识的海洋和浩瀚的文章的天下。然而今天的互联网却都是各种各样劣质的短视频,搞得乌烟瘴气,好像不可明名之地一样污浊不堪。 这令生活在网络中的人也都受到了影响,不再拥有本应具备的能力——阅读和写作。不要说阅读和写作,哪怕正常的说话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能,举目望去,整个互联网上全是各种粗制滥造的文案和机器拟合出来的语音,惹人头晕目眩。 有的时候我在公交车、电梯中,总能遇到拿着手机大声播放短视频的人,从那些人手机中传出的正是那种令人作呕的背景音乐和语音念白。我就恍惚的觉得身边站着的也许就是中土世界中的半兽人、他们的思想和语言就是令人不安的方言。 直到最近开始静下心来读书,读小说、看教材,我的内心又一次的归于平静,也感到自己耳聪目明、脑袋也清醒了。随着一篇篇文字翻过去、一页页文字啃下来,越来越感到心情舒畅。从最开始只能木纳的、呆滞的看着“天书”,到现在似乎已经可以顺畅的阅读。 这种感觉令人充满了激情。感到自己又重新“活了过来”。 当然现在的阅读速度和对文字的理解也许是因为曾经看过了这个故事的电影,所以心中有数才能一目十行。但自我感觉的确是又有了阅读能力。刚刚翻开文字故事的时候,如果不念出声,我甚至无法理解眼前的文字。之后无需念出声、只要在心中默念就可以理解文字组成的句子。今天当我读完最后一个章节时,开心的发现我并没有在心中默念文字,甚至从未想过眼下文字的读音,只是单纯的看着一行行的文字,就已经可以知道眼下的文字正在描述什么事情。 我相信在阅读这个故事的下一步、也就是《指环王:王者再临》时,我将能够仅通过快速的阅读文字便可以在脑海中产生相关的场景和画面。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而非念读。 当然在如今的科技大趋势前,任谁都无法阻挡网络的前行方向。那些令人不安的、窒息的视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多,并且随着投机者和机会价值的深入人心,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互联网的初衷,一味的向网络上排放恶臭、如洞穴中弥漫的令人脑浑的浑浊将充值网络。 但至少,在灰暗的天空下、在迷雾的荒原中,至少还有一个“霍比特人”,怀揣星光,坚持理想。

《霍比特人》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读闲书。不是因为工作清闲,恰恰相反,手中的工作多到做不完、每天都有着无穷尽的事情要忙碌、实在有些疲惫。工作多年,从毕业就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财务自由”,结果碌碌无为二十余载,不仅没有轻松下来,反倒是越来越忙碌卑微。 所以我最近总是想“躺平”,这是一个最近新流行的网络语,意思大概是“放弃挣扎、随遇而安”吧。所以我找来一些轻松的闲书,想着也许能够读一读书中的故事、逃避一下现实的压力。 手里本就有一套“魔戒”(《霍比特人》+《魔戒》的套装),是以前上学时买的,内容翻译和今天的版本并不一样,无论是人名、地名,还是其中的诗歌、文字,都与后来的电影和译本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许是它早在电影上映前出版的缘故。 初读这套故事还是在上学时,当时我只觉得这种庞大的魔法世界架构非常的好看、充满了幻想的空间,当时就想着应该再粗读之后、再多读几遍,好好的推敲一下中土世界的历史和地理。可是后来并没有再反复阅读,而是将它放入了书柜、收藏了起来。 最近收拾房间时又翻出了这套故事,精装本拿在手中实在有些难以当成“床头书”阅读,而且其中的人物译名与后来的电影差异实在难以吻合。便索性又买了几个现今的版本、并找了套电子版放在Kindle中,这样既可以对比着阅读、又能随时随地在各种环境中拿着不同的版别阅读。例如闲暇时可以翻看一下纸质的、躺在床上临睡前可以在黑暗中用Kindle催眠入睡。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霍比特人》。 和当年初读时的感觉大不相同,也许是因为后来的电影将《霍比特人》的故事做了大幅度的膨胀、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对故事的感受不同。如今重读《霍比特人》觉得这更像是一本“儿童读物”,每一章节都十分简短,章节之间的跳跃也很大、全书几乎没有“时间”的概念,无论去哪里似乎都只需一个转场便抵达了。 “矮人重回孤山”的任务十分轻松的就完成了,而且几乎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途中无论遇到怎样的敌人,都并未动武,而是可以通过“幸运”取胜。完全没有电影中那些战斗和多惊心动魄。一行矮人和霍比特人,也只有“飞贼”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幸运做出了一些脱困的行动,其他人更像是随从一样,只需排排坐、完全看不出重回孤山的困难重重。 少年的世界应该就是这样简单:再艰难的任务,也只需寥寥数言即可完成。但成年之后才能体会到,哪有那么简单容易的目的地、又何来幸运可言?纵使千辛万苦之后,也许仍会徒劳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