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完成了自己電腦的升級

此時此刻,我已經用上了高配置的臺式電腦,大概試用了下,可以説是喜憂參半的。 可喜的是,我終於體驗到了電腦的“極速”,其實這種極速的感受我不是沒有經歷過,曾經每一次的電腦升級,都能帶來如此的震撼。只不過最近幾年,并沒有對電腦進行升級,而一直堅持著使用“古董機”,因而已經很久沒有如此的新潮澎拜、激動了。 這次升級之後電腦的CPU直接從之前的Intel Q9550飆升到了當前的AMD R5-4500,直接的感受就是:曾經編程時使用的IDE沒有了“肉感”、終於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中運行ubuntu虛擬機、VirtualBox虛擬機、還有SageMath軟體了。 這要歸功於當前的CPU的虛擬化指令是開啓的,實際上之前的Q9550也能夠開啓CPU虛擬化,但是之前的主板似乎有問題,所以儅通過BIOS開啓了CPU虛擬化之後,只要關機就會再被關閉掉。久而久之我也就懶得折騰,當它是沒有這項技術的了。 但是這次升級并非十分滿意,仍然留有不少的遺憾。 首先就是因爲囊中羞澀,所以我只買了一條16GB的内存,雖然沒有負荷的時候16GB綽綽有餘,但是儅電腦上的進程開多了,能夠明顯的發現内存還是非常緊張的。如果可能,應該再買一條,這樣就可以擁有32GB的内存。 就今天的計算機系統而言,32GB内存並不算大,但是我覺得應該也是足夠我日常使用了。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我現在使用的硬盤,這個并不是今天這次升級才遇到,之前也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就是它的讀寫速度非常不理想,很慢。這就導致了運行軟件的時候總會因爲硬盤的負荷達到100%而出現卡頓。雖然CPU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使用軟件沒有了“肉感”,但是硬盤的瓶頸就會體現出軟件的“卡頓”,在這次升級之後,感覺尤爲明顯。 以前我一直以爲這塊SSD固態硬盤之所以讀寫速度不理想,是因爲自己之前的主板、CPU性能差,而今天看來,應該不是主板和CPU的問題了,畢竟現在的主板和CPU都已經更換、并且遠超之前的硬件,所以大概還是硬盤本身的問題。 我對這些計算機硬件雖然感興趣,但并不瞭解,平日沒有太多的經歷放在它們身上,不過趁著這次電腦的升級,我想應該畫一些時間瞭解一下這些硬件,比如當前使用的固態硬盤究竟有多高的讀寫速度、爲什麽它總是會出現100%的情況,而如果再購買一塊新的M2硬盤,是否能夠對其讀寫表現得到較大的改善? 這些將會是未來幾個月,我的重點關注,期望能夠令自己的電腦,越來越快、越來越順手。畢竟一臺表現優異的電腦,會令日常的工作和玩耍,更加舒心。 大概了解下來,才知道原來固態硬碟性能差異很大,有專門的網站做評測,並列出SSD天梯榜。我也試著自測了一下,發現我的硬碟性能真的好差。 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原來同樣是SSD硬盤,差距竟然也有這麽大。這意味著接下來,我將繼續攢錢,更換、或添置一塊新的SSD高速硬盤。

涵盖广泛的 Stack Exchange 站群

平日很喜欢上stack overflow,逛一逛、看看大家的热点提问和精彩回答,总会有新知与收获。除了面向编程的stack overflow,我知道的还有它的electronics电子学网站、maths数学网站。仅此三个自己比较喜欢的话题。今天突发奇想,想了解一下这家公司旗下究竟有多少网站、涵盖了多少话题。结果一查竟然觉得自己的认知范围实在是太小、知识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 这个地址罗列出了stack exchange公司旗下所有的网站:https://stackexchange.com/sites 大概看了一下,竟然有多達180余个网站!这可不是180个简单的话题组,它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独立的一个知识型问答社区,是独立的网站。每一个网站中会对相关的话题进行拆分、细化,例如编程语言的网站下会对每一个热门语言进行分组。 如此看来,这180个话题,就相当于是180个行业,几乎可以说近乎于涵盖了人类科技文明的方方面面了。 在这个整体列表页面上,还可以方便的看出每一个网站内的问题数量,有一些新建的网站或话题,相对来说讨论的内容较少,热门或老牌的科学门类下的问题数量则是惊人的。例如数学这门古老的话题,有10万个问题。而热门的计算机编程站下,问题数量更是高达令人咋舌的2400万条问答。 只可惜如此广袤的知识问答社区,都是英文的,虽然阅读起来不会十分吃力,但毕竟英语一般的我,阅读速度还是非常缓慢的。若能拥有更快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样一个宝库网站,将会使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拥有更大的能力提升。 如此想来,好好学习英语,还真是有用,只可惜自己如今已经中年,学习能力早已退化。面对这样一座宏大的知识宝库,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在这众多的站群众,我虽然没有逐一看过,但一眼扫下来,还是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站点,例如其中一个专门讨论中文语言、学习中文语言的子站,就非常有趣。能够从中看到不少外国朋友在其中对中文知识、词汇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这些讨论中也能看到一种非常严谨的氛围,这种严谨性远比一般的论坛上抖机灵的或者口水讨论,要深入的多。

找到个对OPC学习有益的开源项目

没有经历过任何OPC相关的工作,连这方面的设备都没有上手摸到过,所以也就对OPC的概念和技术完全没有任何的感性认知了。 现在完全凭空的感觉是,OPC是一种“通信框架”,虽然它的名字是Ole Process Control,但是这其中的Process Control只是说他能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它的实现。它能够通过信号传递以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其本质还是要先完成信号的传递、也就是数据的传输与交换。 在Server端和Client端进行的数据传输,并不是简单的“字符串”,而是一个Ole封装对象。这有点儿像今天比较流行的json对象,不过与json对象不同,ole对象是微软提出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Server端、还是Client端,都将自己要发出的数据先封装成ole对象,然后再通过彼此事先完成的公共约定、也就是OPC数据传输机制,将这个ole对象发送或接收。接收到ole对象之后再解析出其中需要的具体内容(有可能是数据、信号量、字符串、甚至是图形、声音、或设备专有的某些高级数据封装形式)。 上面就是我此刻对OPC的初步理解和认知。 找到了一个GitHub上面的小项目,实现的非常简单,但正是如此简单的项目才更有助于理解这个对我而言的“新鲜事物”。项目地址是:https://github.com/feremabraz/OPCUA-Client-Server 使用C#编写,并且有服务端、客户端的基础实现。令人满意的,它还特意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的客户端,以便能够方便的看出Server端上所有可用的信号Key值。 因为这个项目实现的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依赖、也没有多少语句,所以编译十分迅速。这对于初学者十分友好,即便稍后想读一读它的代码,相信也能够十分轻松的完成阅读和理解。 启动服务端时遇到了一点小障碍:无论怎么运行Server端都是直接结束掉,我一度以为是缺少管理员权限。后来发现是不应在控制台中直接运行,而是要在VS环境下启动,至于其中具体的原因还没有推敲。总之先能够把大面跑起来再说。 启动Server端之后,运行Client端,就能够连上Server,并且拉取Server上的全部信息。也可以手动指定其中某一条信息(某一个信号)将其结果拉取回来。使用控制台Client时不清楚所有信号的key信息是什么,可以通过Client-GUI方便的观察到,这样对比着验证key是哪些、应该拉取回来的value是多少,就方便多了。 整体而言,这个项目:能够正常启动OPC Server,通过Client能够正常连接、并拉取会数据,意味着他们之间的通信是建立了的。基于此,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学习OPC相关的知识了。

第一次雨天送餐的生活记录

​昨晚9:30,结束了手头工作,想着时间早应该能多跑些外卖订单吧?平日要临近午夜才上线跑单,难得这么早出工,满心期待能多跑些。 上线之后却一直没有派单,估计又是个狼多肉少的日子。 我倒也不急,毕竟人还在屋里。若在小电驴上等单,没单会是十分焦虑。在屋里心会平静很多,喝茶、玩电脑,有单再下楼、两不耽误的消磨时间罢了。 话虽是说,可没单没钱,时间长了也煎熬。眼看到了11点,竟然一单都没不禁失落。想着干脆下线收工吧。正在此刻,突然进来两单,而且都是优质的工单:路程近、餐品轻、价格高! 这种“幸运”可不常见呢,匆忙下楼。“幸运”是有原因的,刚刚下楼就发现下雨了,而且还是不小的中雨。站在门廊看了下手机,抢单大厅中已经堆起了不少的“活”。 每每遇到雨天,送餐骑手少,订单自然多。这种日子我会像大多数骑手一样选择收工避雨,毕竟安全第一,谁愿意为了几十元奔波呢? 曾经和老婆说过,这种天气还在坚持跑单的,都是有实在需要的人。所以雨天跑单不仅平台会给骑手额外激励,顾客也应该至少给骑手一些感谢的言语。 如此“站着说话”时,我想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在雨天上工的。可是最近几个月做得实在少,窘迫到连吃喝都挣不出来。所以大概从上个月起,我便动起了雨天跑单的心思。 站在门廊中看到期待已久的“这场雨”,心说:特意为它准备的装备是时候启用了! 果断转身上楼,换上了事先特意准备一双49元购买的沙滩鞋,价格低廉不怕雨水。在购买这双鞋时,本来是想买双雨靴,但经过权衡比对,觉得雨靴虽然能够保持脚部干燥,可一旦雨水灌入,不仅不能保持双脚的干燥、反而会一直泡在水中。“雨靴”的命名严格来说不准确,它更应该叫做“水靴”或“胶鞋”,真正的“雨鞋”应该是可以在下雨天穿着的。 所以最后选择的是多孔多隙的沙滩鞋,既防滑又不怕雨水的浇灌。虽然可能浸湿双脚,但我的关节炎并不严重、偶遇淋雨又风干,问题应该不会太大。 自己身上有了雨具,手机也要包裹妥当。和鞋子一起购买的,是50只食品密封袋。这也是经过斟酌的。 手机专用的三防外壳昂贵、预留了可充电接口多余、屏幕长久使用易污损。所以手机防水外壳看上去先进、专门专用,其实华而不实。 密封袋轻便,不会导致手机外壳尺寸增大难以放在车架上。防水效果好,常换长新可以确保透光率高,而且并不影响触摸操作。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低廉,一次雨天用一只几乎可以忽略费用。 就是以上这些,我的雨天送餐装备已经妥当了。雨衣就算了,如此闷热的季节,终于盼来一场凉爽,此时再给自己穿上一件不透气的外罩,何必呢?难得的秋雨清凉,就让我在雨中尽情的飞驰吧。 眼看着工单大厅中的“活计”越来越多,多到可以任性的拒单而不用担心无单可接。路程远的、道不熟的、货多且重的,一概小手挑滑潇洒放弃。即便如此挑剔,手机也一直响个不停,短短一小时,送了7单,赚了50元! 雨驻云行月夜明,我知道 “幸福时刻”已经结束了,看了眼时间刚过午夜,回家洗个热水澡看会儿电影,就看《雨中情》好了。 今天睡醒之后,看到老婆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子丰盛,我也要跟着昨夜那场小夜雨,贴一贴“秋膘”了。

《半导体简史》读后感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过瘾,语言轻松幽默,内容丰富详实。既然是“简史”就是一条由时间串联起来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从电的发现一路衍生,直至发展到互联网和移动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将今天所能展现出来的科技缘由,娓娓道来。 读过这本书之后、尤其是读完的瞬间,能够获得巨大的震撼和感慨:哦!原来如此! 1. 我从接触计算机开始便迷信Intel的CPU,这是我个人的性格使然——无论什么产品,只认它的第一发明人,后来者、模仿者,无论怎样宣传,我都不会轻易改变对原始发明者的信任与青睐。 直到阅读过《半导体简史》之后,才知道原来AMD的CPU技术在某个发展时期已经完胜了Intel,无论是工艺还是理念,无论是制程还是性能,都已经秒杀了Intel。技术领域没有先发优势,后来者完全可能通过一个技术革新改变整个行业的状态。 这本书让我重新了解到这一事实,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动了重新为自己准备几台新的电脑、AMD的电脑的心思。 2. 学生时代,同学们都很喜欢听音乐,用磁带机听音乐。那个时候都会觉得日本的磁带机质量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当然地以为“洋货好”。 读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当时的日本在科技发展上也并不是很先进、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落后。美国的先进半导体技术并不会给到日本,而日本又偏偏想在半导体领域发力发展。于是日本选择了半导体领域中相对落后、成熟的技术路线,美国做电脑、日本就做早已“玩剩下”了的录音机。 可偏偏就是日本的“匠人”,通过精益求精的制造态度,竟然将这个早已日轮西山的产业,做到了全球最大、最好,绝处逢生的杀出了一条路径、创出了一片天空。 3. 美国看到了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之后,更加的不敢将制造技术交由日本,于是又将“落后的”存储技术,交给了韩国。韩国的想法和日本很相似,既然拿到了一个制造途径,就要吃透这个制造途径,于是发展出了全球信赖的存储工艺。 4. 这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触,当然这些都是这本书最后几个章节提到的,所以记忆最清楚、感触最大。 而这本书前面的章节也同样的精彩,半导体是如何从电力、电磁的发现一路衍生、发展、发明出来的?集成电路又是如何从分立元件,一点点的堆砌、封装、聚合出来的? 在硅谷这个不大的地方,一群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和创业公司,是如何从学校的学术研究,走进实际的生产经营,又是如何通过彼此的人脉,构成了现今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又彼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型企业的。 这些历史趣闻,都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原来世界很小、原来科技彼此靠得很近。看似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实不过是2、3代人的努力,看似彼此毫无关联的公司,原来都是一脉相承、甚至同出一门的师兄弟。 这些有趣的故事,不仅让人向往那个美好的年代,当然更会激发出对计算机和技术的爱好,更想将计算机这个神奇的、人类千年智慧的结晶,深入的学习、用心的钻研下去。

攒台新电脑

一、准备给自己的电脑升级 去年的时候给老婆攒了台电脑,起初买了块AMD R5-4500的CPU,结果买回来之后无法点亮。当时并未深究原因,只想当然地以为是CPU与主板不兼容。便又买了块R3-1200。于是手中便闲置了一块4500,心里想着等以后再买个主板、自己的电脑就能也升级了。 我自己使用的电脑非常老旧,还停留在i5-2500时代。既然手中闲置着一块“高大上”的R5-4500,心中自然一直惦记着,但苦于囊肿羞涩,一拖再拖。 前天晚上盘算了一番,最终一咬牙花了389元买了块B550的主板,心想只买一块主板也够用了,毕竟当初给老婆攒的电脑上面有2根内存条,分开使用、一人一根。这样我就能搞出来一台B550+R5-4500的新台式机了。 结果今天主板到了,风风火火的攒好之后,却发现无法点亮,这就比较郁闷了。我现在只能怀疑是那块CPU是坏的,可惜了当初的357元(后记:CPU并没有任何问题,后来找到问题是出在内存条上)。 新主板是B550的,已经不再支持R3的CPU,所以无法利用现在家中的电脑进行对比、查找问题。思来想去,索性再买一块全新的AMD R5-5500,即便我怀疑手中的4500是有问题、那么全新盒装5500总不会再是坏的,如此对比测试一下,便可以确定是不是主板的问题了 (后记:回头看,这里误导了我,让我以为主板有问题,实际上根源问题在内存条上,只不过有问题的内存条在R3-1200的CPU的配合下能够正常工作,所以没有被怀疑到)。 在挑选CPU的时候,我很纠结,在5500和5600之间犹豫了很久,毕竟二者相差着100多元。最后无奈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还是省着点儿吧。 等到明天新CPU到了之后试一下,期待能够顺利点亮! 二、新采购的硬件翻车了 硬件种类 规格型号 来源 购买日期 单价 CPU AMD R3-1200 二手 2023年6月14日 ¥115 CPU散热器 大水牛T40 全新 2023年6月3日…

最近用新手机涂鸦画画

十分有趣,甚至已经有些乐此不疲了。自从拥有了新的手机,配合电容笔,感觉真的是太有趣、太方便了。随时随地的就能信手涂鸦小画。 不过我现在使用的电容笔感觉还是有些迟钝、不准确、断触严重。也不知更昂贵的笔是否能有更好的效果。 今天一冲动、又下单买了根更昂贵的,不过才刚刚下了订单,我便冷静了下来,急忙将订单又取消了。这只能算是消磨时光的乐趣,万万不能因为它的有趣而走上花钱的道路。

换了手机,拥有了高性能手机

虽然说最近因为拮据,所以生活消费水准大不如前。但即便是之前收入还好的时候,我的电子设备也并不算好,从接触电脑至今二十多年,手中的电子设备一直都是比较落后的。不过以前虽说设备落后,但始终都在进行更新、不断地购买各类二手电子产品。 我不喜欢直接买新的设备,因为贵。总会落后流行2-3代,这样其实挺好的,既能不断接触到新的技术和新的硬件,又不至于花费太多。 可是自从没了收入,连二手设备也买不起了。所以我已经很久没有更新过自己手中的手机,用的一直都是iPhone6s。 那部iPhone6s放在今时今日,已经非常缓慢、卡顿。平日还好说,但是有些时候出门坐车、缴费,就比较尴尬了。在收银员面前,我会一直反复的捣鼓手中的手机,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支付,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令我十分苦恼。我总在想:一定要尽快更新、更换一部性能好一些的手机。 想更换,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没有这份闲钱啊! 如此苦熬,隔三岔五就会上网看二手设备卖家的产品,心中盘算着手中不多的余额,反复纠结、推敲。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购买。我估计最近两年我花在挑选手机上的时间一定很多,甚至就连我老婆都发现了——她前阵子问我是不是想换一部手机。 又几次,同样是在我挑选手机的时候,老婆在一旁看电视或玩手机,她估计是看出了我的想法。于是上周的时候,和我说她淘汰下来的手机没用了、送给我。 我十分开心,要知道,她淘汰的那可不是一般二般的手机,而是性能巨高的一部iPhone XS Max! 拿到这部“新手机”的时候,我觉得天的颜色都变得更蓝、更清澈了。系统顺滑、功能强劲。而且容量巨大,能够装载海量的应用程序。经过两天的使用,这部XS Max已经成为了我手中性能配置最高的一款电子设备。 不过话说回来,性能高的手机其实对我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有IM消息进来的时候无需等待即可秒开应用阅读、回复消息;出门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在结账时瞬间完成支付码的生成、结账。除此之外呢,其实也没有其他太多于我而言的好处了。 我平日使用的手机应用非常少,若不是如今IM和移动支付,我估计自己只需要一部非智能手机就足够了。 不过既然此时此刻拿到了如此高端的手机,我也不能得了便宜卖乖,说什么“高性能于我无用”。我想还是应该物尽其用,让这台手机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加有趣、更能给自己带来生活的便利。 想到前段时间买的那支电容笔,当时买回来是为了在自己iPad2上使用。不过iPad2和电容笔的搭配表现并不好,笔迹偏差大、跟随性差、断触严重。所以那支电容笔我只是在读电子书的时候做马克笔使用。想用它做笔记是不可能的、想用它画画更是不可能的。 而如今拥有了iPhone XS Max之后,配合电容笔,字迹效果有了巨大的提升,我试用了一下,甚至可以画画、涂鸦了。于是昨天闲来无事,涂鸦小画,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乐趣。

力工一天记

前些天认识了位“高老板”,和他说我最近失业,需要工作、需要赚钱。高老板很爽快,告诉我有活儿时会找我。 前天晚上,老板发来消息,有个一天的工要做,我欣然接下,接的时候心里忐忑、担心做不下来,但就和初跑外卖时一样,大胆地、硬着头皮的做就是了,过程中真搞不定再说。 早上六点起床、吃过早饭出门。七点准时发车,一行三人:小高师傅、宫师傅、尚师傅。其中尚师傅自然就是我了。 若只看年龄,他们两人年龄加起来也许都不如我大,任人都会以为我是他们两人的师傅。实际上我只算是学徒力工,跟着他们到现场是配合打下手的。 驱车一小时到了马驹桥,卸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整体回顾下来,昨天一天基本是五个阶段的工作: 1、卸车与基本零件现场调试;2、室内管道安装;3、室外管道安装;4、现场清理;5、归途临时插进来帮把手的抬货; 现在回想起来没多少事情、可做起来很累。 首先是我年龄大、并且从未做过类似的体力工作,所以无论是腰腿、还是关节,都难以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其次是太阳毒辣,室外工作时实在难忍烈日煎熬。 其实室外工作不分我并未参与,因为要上房顶,我对高空作业比较恐惧,好在两位师傅并没有为难我,而是让我在下面帮忙搬砖、递一些工具材料。 期间发生了三件有趣的事情: 路人见到现场,并看到三位工人的年龄、工作、状态,都以为我是“师傅”,当我告诉路人我是学徒,有说不信、有觉得如此大年龄不可能的; 我本想找个阴凉坐下,但想到自己“学徒”身份,又见两位师傅在房顶辛苦工作,所以并未进入阴凉等待,而是特意站在日光下,只这么站着,已是汗流浃背、大口喘息了; 一天下来,数我工作最少,可却流汗最多、喝水最多。我昨天仅在工地就大约喝了8瓶矿泉水。幸好东家在现场准备了足量饮用水,否则没水可饮我必然会中暑; 从3点我便苦苦期盼日落西山,待到5点骄阳不再、微风渐起,偶尔的一阵凉爽着实沁人心脾。随着日头西去,体力才慢慢缓解了过来。此时房顶的两位师傅也近乎收工状态,我体力也缓了起来,尽快帮忙收拾零碎、清理凌乱。 归途,疲惫,坐在车上睡着了。再醒来,已回到高老板工厂,结算了一日工钱。小学徒工,钱不多,却也十分满足。 有人说:送餐外卖是当下十分不错的工作。也有人认为:无人驾驶与送餐、跑腿、出租、货运行业,是个冲击。虽然占理、却不绝对。 没有技术、又想轻松赚钱的前提下,送餐跑腿的确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如果肯吃苦、有技术,传统的人工人力工作,机会仍然很多且短期内绝不会全然被机器和自动化取代。 为小哥站台喊话的观点,在我看来只是“想当然的替人担忧”,出租大潮时他们为司机担忧、基建期为工人担忧,大可假设如果互联网早发展300年,他们还会为教师、为裁缝、为纺织女工、为巡检人员、为农民担忧。机器可以解放劳动力,但劳动岗位并不会因为机器的介入而消失,劳动岗位只会从这里换到那里,人工岗位不会彻底消失、至少在这个世纪,人工岗位不会彻底被自动化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