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买书与读书若干生活记录

  • 买了本书

前几天逛书店,发现一本不错的口袋图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果放在以前,偶尔在书店中看到这种比较有趣又精致的图书,我似乎不会纠结,会直接以原价买下来。而这次我只是随手翻看了几页,觉得确实不错,但又默默的放回了书架上。

回到家中之后,上网从网上书店找了一个最便宜的店铺,下单。今天收到了快递包裹,《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已经在我手中了。

拆包裹的时候,我和老婆半开玩笑地说:“如今真是没了出息,做了一件自己觉得特别丢人的事情”。

我曾经一直觉得线下书店要想持续运营下去,需要的就是读者的自觉——当你觉得某本书好的时候,如果是在哪个书店第一眼看到的、就应该在哪个地方下单购买。纵使网上有更便宜的,也不应“货比三家”,否则大家都在线下挑选、而换到网上购买,线下书店就成了纯粹的“体验店”,而且体验还是免费的,长久下去线下书店只能走向倒闭。

这种自觉应该来自于某种看不见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应该是欣欣然的付出。如今我却没有了那种甘愿的付出,反倒贪起了小便宜。

  • 为什么买这本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写的一本阅读随笔,其中推荐了大量为人共识的经典文学著作。但是无论这种随笔、还是其中提及的文学故事,其实在我看来都是“闲书”,以前我很少看这样的“闲书”。更多的时间我只喜欢看一些“数理化”方面的教材。

纵使偶尔看一些世界名著,也看的非常少,而且每每读过哪本名著之后,总会让我觉得一头雾水——这也能叫名著么?

例如我大约读过《悲惨世界》、《威尼斯商人》、《傲慢与偏见》、《简·爱》,但没有一个故事让我觉得精彩,甚至这些故事总给我一种荒诞、不真实的感觉。即便偶尔觉得故事真实、也总隐约觉得这个故事不好看,接受不了故事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搞不清“文学名著”究竟有什么优秀、能让它们为人所乐道。

和这个类似的,我对音乐也一直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某些乐曲是好听的呢?好听在哪里呢?我曾花时间特意耐着性子倾听过一些音乐,但听过之后也就结束了,完全没有意犹未尽、想再听一遍的想法。所以我曾一度为此苦恼:为什么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却无法吸引我的兴趣?是我不懂得欣赏么?

看到《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翻看了几页之后,让我觉得也许毛姆能帮我解答我的困惑:他会说出他为什么喜欢某些作品,这样我就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如何欣赏这些名著的了。

  • 在毛姆的指导下阅读

这是令我期待的事情:也许在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指引下,我能体会到应该如何阅读,并且真正的阅读基本好的故事,从而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避难所”,这样我就可以沉浸在某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殿堂中,享受那短暂的快乐。

不过即便做不到、欣赏不来——也许就真的是每个人的品味、价值观不同,我也许对所谓的“世界名著”不在一个频率上。也不要紧,因为它并不影响我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难所”。

我早在今年初就已经开始读“闲书”了,只不过不是那些我尚未懂得欣赏的名著,而是现代故事或诸如《魔戒》这样的科幻、玄幻类作品。我似乎已经从这些有趣的故事有所受益——它们的确能够让我每天不再焦虑,让我能够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留出一分可供自己主宰的世界。

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阅读,只是我曾经的想法:曾经我一度觉得只要是“数理化”之外的读物,都是杂志、是浪费时间。但如果将眼光放的长一些,例如一辈子。这种阅读也许是值得的,它会令人感到情感和思想的世界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纵使没有行万里路,但在脑海中已经游历过诸多的人生、见过世间百态。这也许也是一种收获,放眼人生的维度,这种收获也许会更加感到满足。

  • 煮咖啡

今天没有像以往那样用研磨器将咖啡豆研碎,而是直接整颗豆子的放在水中,任由沸水慢慢的炖煮咖啡豆。

慢火炖煮出来的咖啡喝上去寡淡一些,缺少了厚重香浓,别有一番风味。

以前上学的时候觉得所有的知识都挺容易理解的,现在也许是年龄大了,即便是对已经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知识,再看的时候,都会感觉是“一头雾水”,唯有继续艰难的、一点点的重新理解,才能让自己感觉有所收获。

Related Posts

最近需要整理的blog文章备忘

1、 前几天看书,提到了牛顿二次展开式,当时以为是记下了。但时隔几天又遇到了这个展开式,只能记得它的存在、却想不起来具体的展开式,于是自己动手推导了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还真不是随便说的,自己推导过一遍之后感觉记忆的明显牢靠了。 有趣的是其中除了二项式展开之外,它的展开项系数恰巧是杨辉三角形,而杨辉三角形中的每一行的数列规律,又是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方面的知识进行计算的。 因为排列、组合的基础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这里面又有一个点是临时记忆,并没有动笔推敲。所以我想还是可以一路追下去、温故夯实一下,也顺便再动动笔吧。 2、 闲书最近也在看,主要是在看天文方面的,刚刚开始翻阅,一上来就是积分,很开心,原因是能够基本读懂书上的公式了。阅读到的主要是奥尔伯斯佯谬,我觉得既然也是和积分相关的话题,所以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整理出来,当作blog记录下来。 但是我现在感觉这个谬论得出的结论:宇宙的年龄并非无限、而是有限的。这一点上我还是无法理解。或者说,我的困惑是:如果宇宙的年龄已经是无限的了,就的不出当前的奥尔伯斯结论来了吗?如果宇宙的年龄已经无限,似乎也可以解释出天空是黑色的结论。 不过自己既然是初学,所以还是先将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把其中的困惑记录下来,等到二刷的时候,再一点点慢慢推敲、理解吧。

简易麦克风

今天买了个咪头,焊接了一个简易的麦克风,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电路,我还给做错了,导致最后拾音效果很差。只在脑子里想着,很容易出错,所以还是将电路图画出来吧,以防再次出错。

切菜板上了我的电脑桌

其实我的桌子并不能说是“电脑桌”,这是一张非常老旧的桌子,表面凹凸不平。这种凹凸不平的桌面平日总会让我觉得烦恼——键盘放在上面无法平稳,总是会在打字的时候感到键盘的晃动。 我总会用一些草稿纸垫在键盘下面,这样能够让键盘更加平稳一些,打字的时候才会有良好的手感。但是用纸垫着,也有弊端——总会将桌子搞得很乱、用不了多久就要重新整理一下桌面。 所以长久以来,我一直期望能够更换一张桌子、或者至少买一块垫板放在桌面上。 在宜家,看到过一款不错的垫板,皮革材质、足够大、足够重、手感也非常好。但是它太贵了,好像要三百多元吧。每次看到,我都动心想买,但每次都是纠结一阵,放弃。 直到今天收拾屋子的时候,找出来一块切菜板,是家里厨房中淘汰下来的。老婆平日很爱干净,切菜板、锅碗瓢盆经常会被淘汰下来,这些被老婆淘汰下来的各类物品,我都不舍得扔,所以就都从家中拿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存放。 除非工作室中实在放不下、没有用途的东西,我才会丢弃。 这块切菜板我也是早早就拿到了工作室,尘封在一个角落中。今天找出来之后看到它的表面非常平整,猛然想到不如就用它当我的桌面垫板吧? 但是它曾经是在厨房使用,表面多少有一些油污,所以花了一些时间进行清理。清理干净之后发现它其实还是非常新,而且无论是大小还是重量,都非常适合放在桌面上。 此时此刻,我的键盘放在这块切菜板上,再没有了任何的摇晃,打起字来十分平稳,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有着良好的手感和反馈感。真是不错!

纠结接下来要买哪个硬件产品

台式机完成升级之后,总想着再买些硬件设备对这台电脑进行扩展、升级。但是苦于实在没钱,所以一堆硬件放在购物车中,却迟迟犹豫不敢下单: 1、PCI-e扩展USB卡: 可以在电脑主板上扩展出几个USB3.0的端口、并扩展出1-2个Type-C端口。 这个对我而言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的,之前升级电脑之后,将USB扩展器送给了老婆,导致自己现在只能使用主板上自带的几个端口,不够用。而且另一方面,手中的几块移动硬盘也都是Type-C接口的,一直以来只能用Type-A转Type-C使用,从未真正的体验过c2c的连接线是怎样的速度。 Update 20241009: 昨天临睡觉前,突然想到在台式机的前面,应该还有2个USB插口,只不过我的台式机一直是扔在角落中工作,所以没有关注过它的前面板。如果好好规划一下,电脑上的U口应该是够用的。所以今天到了工作室,就开始重新梳理桌子上凌乱的走线。 首先是找到了一套无线的键盘和鼠标,替换到了之前的有线键盘和鼠标。然后将音箱的连线也去掉了,现在音箱、键盘、鼠标都用蓝牙与主机连接。而主机上使用了一个蓝牙dongle收发器,占用掉一个U口。 之后又将摄像头的线也和蓝牙收发器一样放在了主机面板的前端。至此我的电脑上后面的U口就几乎全部释放出来了。可以用于平日链接外接移动硬盘或临时插入各类开发调试设备。如此看来USB扩展板卡暂时不需要了。 2、PCI-e声卡: 其实这个板卡对我而言似乎并不是非常需要,我也不确定独立声卡究竟有什么好处。只是觉得如果没有一块好的声卡,那么自己那台相当昂贵的音箱就是摆设、有些浪费。 3、nvme固态硬盘: 这是比较迫切的一个需求,现在电脑上的硬盘虽说容量足够大,但毕竟是sata的总线,速度上比较慢。所以如果可以增加一块nvme的硬盘,想来应该快很多。 但是这个硬盘纵使真的购买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安装上去的。原因在于我现在的电脑系统里面安装了很多常用的开发工具,再重新装一遍系统将会是非常痛苦的。如果直接做硬盘克隆,将现在的整个电脑系统完全迁移到nvme上,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又感觉现在系统中垃圾软件也比较多,重装一遍会更清爽一些,所以总在纠结。 4、显示器: 虽说现在桌面上放着4台显示器,都是接入在当前的电脑主机上,日常应用时也是足够用的。但总觉得这四台东拼西凑回来的显示器都太陈旧了,有的闪烁严重、有的分辨率低下。所以如果能买一台好一些的显示器,对自己的眼睛也算是有好处的。 5、麦克风: 想做视频节目,现在用的拾音就是一副耳机线,如果有个好一些的麦克风,也许收音效果会好一些。 6、NAS: 之前用于备份数据的一直是移动硬盘,现在动心想买台NAS,这样不仅可以备份数据、而且能够存放一些电影,在家中直接通过电脑、电视播放,而且可以家人共同共享访问。不用像移动硬盘那么麻烦。

《黄油:一部丰富的历史》读后感

1、这是一本很薄的书籍,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大约10篇承前启后关于黄油的历史趣闻、其中间或夹带着些许营养学知识;后半部分是若干黄油为主料的烹饪食谱,并附带2、3篇附录内容。很轻松便可以阅读完成,我喜欢这样的“书籍”,既没有为了凑足篇幅而带入大量不相干内容、也没有为了撑起版面搞得字大行稀,全书可以说就是几篇干货短文、一天就能读下来; 2、作为亚洲人我对黄油并无特殊感情,但是家中总会备有一些,平日只会用它们涂抹面包来吃。刚刚翻开这本书,我便按照书中提及的,自己效仿着做了一杯“奶茶”,喝了几口感觉非常有趣,也因此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便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它读完; 3、其实与其说亚洲人对黄油不感兴趣,倒不如说是有些“望而却步”,它们的售价并不便宜。如果不是自己年龄增长,对日常膳食开始更加的挑剔和慎重,也许我依然不会想着每天吃一些黄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到了花钱买健康的年纪,所以才注重起“生活的品质”和“饮食的多样性”,这本书,是我继有关面包、咖啡……之后的有一个食材兴趣方向; 4、东方的馒头、茶叶、豆制品,对应着西方的面包、咖啡和奶制品,这些应该说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也都是最利于人体吸收、有助于营养健康的食品,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我现在对于饮食的认知大概就是这样,初次之外的食品,也许就不是“自然健康”了; 5、此刻除了想着未来几天如何将黄油安排到自己每天的饮食结构中之外,更想做的是自己动手搅拌出一块黄油出来。看书中介绍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但实际情况也许并不这么容易。因为如今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牛奶,很少有可以用于分离出奶油的,所以也就很难实现了。我记起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奶牛场,那时村子中的人都会拿着瓶子去“打牛奶”,那时的牛奶拿回家热一热,就会浮起一层厚厚的“奶皮”,而今似乎在没有这一现象出现过; 6、现在还分不清黄油和奶酪、奶酪和干酪的区别,只知道奶酪比黄油,更贵、更不舍得买来吃。

视频:《碟中谍7》观后感

喜欢计算机,大概就是从看过《碟中谍》之后开始的,那个时候觉得计算机真酷、很神秘。所以就喜欢上了计算机。一晃多年过去,还是很喜欢计算机。 最近看到《碟中谍7》的电影,往日回忆涌上心头,于是又从头到尾,将这个系列电影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