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了本书
前几天逛书店,发现一本不错的口袋图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果放在以前,偶尔在书店中看到这种比较有趣又精致的图书,我似乎不会纠结,会直接以原价买下来。而这次我只是随手翻看了几页,觉得确实不错,但又默默的放回了书架上。
回到家中之后,上网从网上书店找了一个最便宜的店铺,下单。今天收到了快递包裹,《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已经在我手中了。
拆包裹的时候,我和老婆半开玩笑地说:“如今真是没了出息,做了一件自己觉得特别丢人的事情”。
我曾经一直觉得线下书店要想持续运营下去,需要的就是读者的自觉——当你觉得某本书好的时候,如果是在哪个书店第一眼看到的、就应该在哪个地方下单购买。纵使网上有更便宜的,也不应“货比三家”,否则大家都在线下挑选、而换到网上购买,线下书店就成了纯粹的“体验店”,而且体验还是免费的,长久下去线下书店只能走向倒闭。
这种自觉应该来自于某种看不见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应该是欣欣然的付出。如今我却没有了那种甘愿的付出,反倒贪起了小便宜。
- 为什么买这本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写的一本阅读随笔,其中推荐了大量为人共识的经典文学著作。但是无论这种随笔、还是其中提及的文学故事,其实在我看来都是“闲书”,以前我很少看这样的“闲书”。更多的时间我只喜欢看一些“数理化”方面的教材。
纵使偶尔看一些世界名著,也看的非常少,而且每每读过哪本名著之后,总会让我觉得一头雾水——这也能叫名著么?
例如我大约读过《悲惨世界》、《威尼斯商人》、《傲慢与偏见》、《简·爱》,但没有一个故事让我觉得精彩,甚至这些故事总给我一种荒诞、不真实的感觉。即便偶尔觉得故事真实、也总隐约觉得这个故事不好看,接受不了故事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搞不清“文学名著”究竟有什么优秀、能让它们为人所乐道。
和这个类似的,我对音乐也一直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某些乐曲是好听的呢?好听在哪里呢?我曾花时间特意耐着性子倾听过一些音乐,但听过之后也就结束了,完全没有意犹未尽、想再听一遍的想法。所以我曾一度为此苦恼:为什么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却无法吸引我的兴趣?是我不懂得欣赏么?
看到《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翻看了几页之后,让我觉得也许毛姆能帮我解答我的困惑:他会说出他为什么喜欢某些作品,这样我就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如何欣赏这些名著的了。
- 在毛姆的指导下阅读
这是令我期待的事情:也许在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指引下,我能体会到应该如何阅读,并且真正的阅读基本好的故事,从而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避难所”,这样我就可以沉浸在某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殿堂中,享受那短暂的快乐。
不过即便做不到、欣赏不来——也许就真的是每个人的品味、价值观不同,我也许对所谓的“世界名著”不在一个频率上。也不要紧,因为它并不影响我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难所”。
我早在今年初就已经开始读“闲书”了,只不过不是那些我尚未懂得欣赏的名著,而是现代故事或诸如《魔戒》这样的科幻、玄幻类作品。我似乎已经从这些有趣的故事有所受益——它们的确能够让我每天不再焦虑,让我能够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留出一分可供自己主宰的世界。
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阅读,只是我曾经的想法:曾经我一度觉得只要是“数理化”之外的读物,都是杂志、是浪费时间。但如果将眼光放的长一些,例如一辈子。这种阅读也许是值得的,它会令人感到情感和思想的世界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纵使没有行万里路,但在脑海中已经游历过诸多的人生、见过世间百态。这也许也是一种收获,放眼人生的维度,这种收获也许会更加感到满足。
- 煮咖啡
今天没有像以往那样用研磨器将咖啡豆研碎,而是直接整颗豆子的放在水中,任由沸水慢慢的炖煮咖啡豆。
慢火炖煮出来的咖啡喝上去寡淡一些,缺少了厚重香浓,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