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做起来真的是很辛苦等

一、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做起来真的是很辛苦

最近忙完了electron.js的项目,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项目开发,要做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其实大家的原理都差不多,所以上手应该没有什么难度,但这个新的项目,我才只做了几天,就已经做的没有了心情。

首先就是微信小程序开发使用的开发环境,用得很辛苦。我的电脑配置低,所以IDE环境运行起来就比较的吃力,很慢不说,还经常崩溃。有的时候页面刷新不出来,就很难判断是程序的问题呢、还是IDE崩溃了、模拟器出现僵死导致的问题呢。

傻傻的等待、或者重新启动几次IDE,才能判断出来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异常。这就令开发思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要知道现如今的NPM为底层的应用,其分层是很多的,所以开发的时候人就会陷入“多重人格分裂状态”,要同时扮演多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思考,硬生生地将一个人的大脑变成了并行的多个子脑,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页面实现。

在这种高注意力的时刻,却还要考虑是自己的程序有问题、还是模拟器死机了,又或者需要中断开发重启模拟器,其痛苦程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

上面的开发环境本就已经令人疲惫了,而这个新产品的原型设计更令我反感!

这么多年的开发经历让我觉得——程序员有的时候真的是很卑贱的。程序员总要听命于产品设计人员和前端设计人员。而那些“感性”的人,思考问题往往只会在“绚不绚、酷不酷”上做文章,很少照顾程序员的情绪。

例如当前这个项目,本身就是没有开发费用的,时间又紧任务又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应该尽可能简化设计?

然而这个“朋友”却明知没有钱、还偏偏不舍得。将软件设计的非常臃肿、功能繁多。而前端设计师又没有任何的“设计能力”,将前端页面设计的十分“华丽”。

不是你能够设计出“华丽”的页面就是高手,能够设计出华丽的页面实际上只是效仿能力强,市面上别人家的页面怎样设计的、你就效仿者怎样克隆过来。这样复制出来的页面效果当然是华丽、漂亮的了。但是这些华丽、漂亮的页面究竟是否适合当前的项目,是否应该在当前的项目中使用呢?

当前是一个没有费用、时间紧迫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页面中充满了异型的按钮,不断地变换布局形式,用尽了所有的原生的、非原生的UI元素,这是在做产品的设计么?这只是在堆砌UI的样式,甚至是在炫耀UI的极端表现力。

实际上这样花里胡哨的前端页面如果要我去“设计”,我也是可以实现出来的。就好像要我去写一本小说故事,目的不是将故事讲清楚、而是要融入所有的成语,只是为了让故事中用到的词汇更多、篇幅更长,这样写出来的故事,精彩与否放在一旁、目的已经不纯粹了。甚至可以说,这样写小说的目的并不是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而是为了赚取稿费。

所以在我看来,那个前端设计人员并没有动脑子,她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从本质出发对产品进行设计。

这样的项目做的我真是不开心。

二、看到一位老友最近又在做新的项目

我与那位老友已经十多年没有联络过了,虽然每天在网上还能看到,但总是有些抹不开面子打招呼。所以只是默默的关注着他。

最近看到他又开始做新的项目,其实他的这个新项目我可能是3、4年前就大概看到过。当初并没有感觉有什么新奇、有趣、有价值的地方,只是觉得他“财务自由”了,人也就闲了,也许是实在闲才做了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玩闹。

但是昨天访问他的空间,发现这几年下来,他从未间断对新项目的持续更新,而且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再看上去,才发现他所开发的新项目,已经有了相当的数据积累和技术积淀,无需他说,我都能看出其中的价值和前景。

只觉得人与人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他能够做到财务自由并不是依靠运气,而的确是眼界和执着,诸多优秀的品质叠加之后再配以勤劳获得的必然回报。

他的这又一次“征程”看得令我自惭形秽,只觉得自己多年的技术生涯简直可以说是碌碌无为的。我自己偶尔能够做出一点点的收入,就会沾沾自喜。又或者完成了一个产品的雏形,就扔在一边觉得已经再无必要深究了。这样的懒散怎么可能掘到深井中的水源?我这样浅尝辄止导致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窘迫,显然是早已注定的。

所以我又一次勉励自己: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着眼于手中的、眼前的工作。当然这种自勉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真要想做到,还是要自我约束和高度的执行力,才能成真。

以前上学的时候觉得所有的知识都挺容易理解的,现在也许是年龄大了,即便是对已经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知识,再看的时候,都会感觉是“一头雾水”,唯有继续艰难的、一点点的重新理解,才能让自己感觉有所收获。

Related Posts

最近需要整理的blog文章备忘

1、 前几天看书,提到了牛顿二次展开式,当时以为是记下了。但时隔几天又遇到了这个展开式,只能记得它的存在、却想不起来具体的展开式,于是自己动手推导了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还真不是随便说的,自己推导过一遍之后感觉记忆的明显牢靠了。 有趣的是其中除了二项式展开之外,它的展开项系数恰巧是杨辉三角形,而杨辉三角形中的每一行的数列规律,又是可以通过“排列、组合”方面的知识进行计算的。 因为排列、组合的基础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这里面又有一个点是临时记忆,并没有动笔推敲。所以我想还是可以一路追下去、温故夯实一下,也顺便再动动笔吧。 2、 闲书最近也在看,主要是在看天文方面的,刚刚开始翻阅,一上来就是积分,很开心,原因是能够基本读懂书上的公式了。阅读到的主要是奥尔伯斯佯谬,我觉得既然也是和积分相关的话题,所以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整理出来,当作blog记录下来。 但是我现在感觉这个谬论得出的结论:宇宙的年龄并非无限、而是有限的。这一点上我还是无法理解。或者说,我的困惑是:如果宇宙的年龄已经是无限的了,就的不出当前的奥尔伯斯结论来了吗?如果宇宙的年龄已经无限,似乎也可以解释出天空是黑色的结论。 不过自己既然是初学,所以还是先将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把其中的困惑记录下来,等到二刷的时候,再一点点慢慢推敲、理解吧。

简易麦克风

今天买了个咪头,焊接了一个简易的麦克风,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电路,我还给做错了,导致最后拾音效果很差。只在脑子里想着,很容易出错,所以还是将电路图画出来吧,以防再次出错。

切菜板上了我的电脑桌

其实我的桌子并不能说是“电脑桌”,这是一张非常老旧的桌子,表面凹凸不平。这种凹凸不平的桌面平日总会让我觉得烦恼——键盘放在上面无法平稳,总是会在打字的时候感到键盘的晃动。 我总会用一些草稿纸垫在键盘下面,这样能够让键盘更加平稳一些,打字的时候才会有良好的手感。但是用纸垫着,也有弊端——总会将桌子搞得很乱、用不了多久就要重新整理一下桌面。 所以长久以来,我一直期望能够更换一张桌子、或者至少买一块垫板放在桌面上。 在宜家,看到过一款不错的垫板,皮革材质、足够大、足够重、手感也非常好。但是它太贵了,好像要三百多元吧。每次看到,我都动心想买,但每次都是纠结一阵,放弃。 直到今天收拾屋子的时候,找出来一块切菜板,是家里厨房中淘汰下来的。老婆平日很爱干净,切菜板、锅碗瓢盆经常会被淘汰下来,这些被老婆淘汰下来的各类物品,我都不舍得扔,所以就都从家中拿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存放。 除非工作室中实在放不下、没有用途的东西,我才会丢弃。 这块切菜板我也是早早就拿到了工作室,尘封在一个角落中。今天找出来之后看到它的表面非常平整,猛然想到不如就用它当我的桌面垫板吧? 但是它曾经是在厨房使用,表面多少有一些油污,所以花了一些时间进行清理。清理干净之后发现它其实还是非常新,而且无论是大小还是重量,都非常适合放在桌面上。 此时此刻,我的键盘放在这块切菜板上,再没有了任何的摇晃,打起字来十分平稳,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有着良好的手感和反馈感。真是不错!

纠结接下来要买哪个硬件产品

台式机完成升级之后,总想着再买些硬件设备对这台电脑进行扩展、升级。但是苦于实在没钱,所以一堆硬件放在购物车中,却迟迟犹豫不敢下单: 1、PCI-e扩展USB卡: 可以在电脑主板上扩展出几个USB3.0的端口、并扩展出1-2个Type-C端口。 这个对我而言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的,之前升级电脑之后,将USB扩展器送给了老婆,导致自己现在只能使用主板上自带的几个端口,不够用。而且另一方面,手中的几块移动硬盘也都是Type-C接口的,一直以来只能用Type-A转Type-C使用,从未真正的体验过c2c的连接线是怎样的速度。 Update 20241009: 昨天临睡觉前,突然想到在台式机的前面,应该还有2个USB插口,只不过我的台式机一直是扔在角落中工作,所以没有关注过它的前面板。如果好好规划一下,电脑上的U口应该是够用的。所以今天到了工作室,就开始重新梳理桌子上凌乱的走线。 首先是找到了一套无线的键盘和鼠标,替换到了之前的有线键盘和鼠标。然后将音箱的连线也去掉了,现在音箱、键盘、鼠标都用蓝牙与主机连接。而主机上使用了一个蓝牙dongle收发器,占用掉一个U口。 之后又将摄像头的线也和蓝牙收发器一样放在了主机面板的前端。至此我的电脑上后面的U口就几乎全部释放出来了。可以用于平日链接外接移动硬盘或临时插入各类开发调试设备。如此看来USB扩展板卡暂时不需要了。 2、PCI-e声卡: 其实这个板卡对我而言似乎并不是非常需要,我也不确定独立声卡究竟有什么好处。只是觉得如果没有一块好的声卡,那么自己那台相当昂贵的音箱就是摆设、有些浪费。 3、nvme固态硬盘: 这是比较迫切的一个需求,现在电脑上的硬盘虽说容量足够大,但毕竟是sata的总线,速度上比较慢。所以如果可以增加一块nvme的硬盘,想来应该快很多。 但是这个硬盘纵使真的购买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安装上去的。原因在于我现在的电脑系统里面安装了很多常用的开发工具,再重新装一遍系统将会是非常痛苦的。如果直接做硬盘克隆,将现在的整个电脑系统完全迁移到nvme上,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又感觉现在系统中垃圾软件也比较多,重装一遍会更清爽一些,所以总在纠结。 4、显示器: 虽说现在桌面上放着4台显示器,都是接入在当前的电脑主机上,日常应用时也是足够用的。但总觉得这四台东拼西凑回来的显示器都太陈旧了,有的闪烁严重、有的分辨率低下。所以如果能买一台好一些的显示器,对自己的眼睛也算是有好处的。 5、麦克风: 想做视频节目,现在用的拾音就是一副耳机线,如果有个好一些的麦克风,也许收音效果会好一些。 6、NAS: 之前用于备份数据的一直是移动硬盘,现在动心想买台NAS,这样不仅可以备份数据、而且能够存放一些电影,在家中直接通过电脑、电视播放,而且可以家人共同共享访问。不用像移动硬盘那么麻烦。

《黄油:一部丰富的历史》读后感

1、这是一本很薄的书籍,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大约10篇承前启后关于黄油的历史趣闻、其中间或夹带着些许营养学知识;后半部分是若干黄油为主料的烹饪食谱,并附带2、3篇附录内容。很轻松便可以阅读完成,我喜欢这样的“书籍”,既没有为了凑足篇幅而带入大量不相干内容、也没有为了撑起版面搞得字大行稀,全书可以说就是几篇干货短文、一天就能读下来; 2、作为亚洲人我对黄油并无特殊感情,但是家中总会备有一些,平日只会用它们涂抹面包来吃。刚刚翻开这本书,我便按照书中提及的,自己效仿着做了一杯“奶茶”,喝了几口感觉非常有趣,也因此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便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它读完; 3、其实与其说亚洲人对黄油不感兴趣,倒不如说是有些“望而却步”,它们的售价并不便宜。如果不是自己年龄增长,对日常膳食开始更加的挑剔和慎重,也许我依然不会想着每天吃一些黄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到了花钱买健康的年纪,所以才注重起“生活的品质”和“饮食的多样性”,这本书,是我继有关面包、咖啡……之后的有一个食材兴趣方向; 4、东方的馒头、茶叶、豆制品,对应着西方的面包、咖啡和奶制品,这些应该说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也都是最利于人体吸收、有助于营养健康的食品,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我现在对于饮食的认知大概就是这样,初次之外的食品,也许就不是“自然健康”了; 5、此刻除了想着未来几天如何将黄油安排到自己每天的饮食结构中之外,更想做的是自己动手搅拌出一块黄油出来。看书中介绍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但实际情况也许并不这么容易。因为如今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牛奶,很少有可以用于分离出奶油的,所以也就很难实现了。我记起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奶牛场,那时村子中的人都会拿着瓶子去“打牛奶”,那时的牛奶拿回家热一热,就会浮起一层厚厚的“奶皮”,而今似乎在没有这一现象出现过; 6、现在还分不清黄油和奶酪、奶酪和干酪的区别,只知道奶酪比黄油,更贵、更不舍得买来吃。

视频:《碟中谍7》观后感

喜欢计算机,大概就是从看过《碟中谍》之后开始的,那个时候觉得计算机真酷、很神秘。所以就喜欢上了计算机。一晃多年过去,还是很喜欢计算机。 最近看到《碟中谍7》的电影,往日回忆涌上心头,于是又从头到尾,将这个系列电影看了一遍。